2018年12月28日下午17:00
郭彥甫《迴家》個展現場
到了個展現場,郭彥甫已經等在那裡,黑色T-shirt、沾滿顏料牛仔褲的打扮,顯得自在。
這該算是第二次採訪他了吧!對於藝術,他有很多熱情,「行李箱其實很難畫,因為畫得太『清楚』,它就變成品牌展了,但我做的又不是品牌的型錄,所以怎麼下筆,常常讓我思考很久。」坐在畫廊的一角,郭彥甫侃侃而談他的新作—我稱之為「進化版2.0」的行李箱畫作(們)。這是他發展「行李箱」系列的第三年。
說他作品「進化」了,他笑說:「要看別人覺得我有沒有進化啦!」不過,訪談間似乎他還是會在意別人是不是看得出他在畫什麼,他說,他畫的是人與環境在畫面上產生的關係,「我不喜歡擺拍,擺拍的樣子太做作了。」行李箱對彥甫來說,其實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它是一個框,這個框代表『你』。」畫的雖然是行李箱,但其實他是用行李箱作為媒介,在畫「人」,「你放在行李箱裡的,是你喜歡的東西,還是你需要的東西?」這是人的「選擇」,這些選擇的細節也造就了這個人的生命、事業與價值觀,「而這些,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問彥甫怎麼選擇他作畫的「對象」,他很直接的回答我:「我不畫我不認識的人,因為太奇怪了。」畫布是一個框,行李箱也是一個框,他在這兩個框架中,讓觀看者本身的體驗也跟著加入,「這是一種被畫的人、繪畫者(也就是我)與觀看者之間發生關係的時刻。」彥甫聊到興致起來,他會站起身開始「示範」,告訴我他怎麼看被畫的人的細微動作,從這些動作中與自己認識的對方進行連結,甚至直接「表演」他怎麼畫畫,「表演」他怎麼把手上沾到的顏料擦在牛仔褲上的動作(所以他的牛仔褲五顏六色,而且也是在「進化」當中),這的確是一種「唱作俱佳」,但你也可以直接地看到他對於繪畫的熱情:「我會帶著攝影機拍我想畫的人怎麼整理行李箱,我喜歡『截』取他們細微的動作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我也不是照著畫面畫,是當看到有一個感覺時就開始作畫。」
那是一種狀態,彥甫的期待他的作品中讓「靜的東西動起來,動的東西要停下來」,他說:「這是我追求的『動感』。」畫布與行李箱的雙重框架,的確將他的作品建立了某個凝結的時間點,因為當人在框架中的「陳設」,在隱隱約約中都建構出這個人的「個性」象徵,觀看著畫面,你會開始想:這個人是誰?他/她在行李箱裡放了什麼?他/她要去哪裡?這些都是讓觀看者「介入」畫作的元素,也適當地呈現了觀者、創作者與被「畫」者的互動與關係,「這,其實非常具有生活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