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不管是以任何產業的角度,欲要預測或評估成果的成因,大環境的經濟局勢常會被列為重要關鍵之一,尤其對藝術拍賣市場更是如此。若是這般假設成立,從今年佳士得香港春拍會場的熙熙攘攘以及多項超出預估的拍品價格,以及在6天內共16場拍賣後,總成交為港幣24.5億元(合3.16億美元)的結果,我們或許可從反面大膽推測,全球總體經濟的景氣似乎已經開始復甦,至少在亞洲是如此。
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在5月27日那場夜間拍賣拍出了法籍華裔藝術家趙無極個人最高拍價紀錄─以港幣152,860,000元成交。夜間拍場一向是佳士得備受注目的亮點之一,今年的拍品組合包括了「融藝」與部分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作品。在3小時內共64件作品,雖然相較其他拍場件數少,但進行的步調緊湊,現場更是座無虛席,每個人似乎都正摒住呼吸,就怕漏了哪一個環節,好不刺激。

而趙無極拍出天價的作品《29.09.64》,正屬於由佳士得獨創的拍賣項目「融藝」。這個項目起源於2012年,主要期望從當代藝術的角度,來回溯東西文化交流的精彩歷史,看見彼時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下所創造的新事物。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亞洲區副主席張丁元便對此表示,「融藝是東西交會的概念,在全球化下的亞洲市場將會怎麼發展?把亞洲藝術往國際推後,藝術的疆界將會被打破。」他們在與戰後藝術部門交流後,有了大致的方向,「我們希望用西方的概念來理解東方的藝術,用東方的概念來看西方的開始。」
這樣的本意在當天的夜拍中得到了市場的正向回應。共25件拍品的融藝,成交率高達92%。就這場夜拍來看,一共就有四大洲共13個地區的買家參與,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副主席Barrett White更直接表示,「在成交的作品中,我們發現某些東方的藝術品由西方人買下、西方的藝術品由東方人買下的情形,這樣就是種交融。」他們不僅探討在藝術創作層面上的東西關係,也打破了地域與文化歸屬的界線。

尤其趙無極就是一個東西融合的最佳例子─在北京出生,受西方印象派及抽象畫派的影響極深,在實現於畫布上的同時,也沒有捨去中國墨色的特質,造就屬於其個人獨具的兼容並蓄。《29.09.64》是市場上極少見的趙無極大型油畫(長230、寬345公分),在開拍前就受專家們一致看好。果然,它從港幣2,500萬元開始拍起,光是參與電話競標的買家就多達8位,現場也有6、7位買家加入競爭行列,在拍賣官隨著出價頻率而時快時慢的喊價後,最後才以遠遠超過原本最高預估拍價港幣4,800萬元之價格落槌。那一刻,全場響起掌聲,為這幅作品亮眼的表現而拍,也為這短短幾分鐘間拍賣官以明快節奏創造當晚最高潮而拍。

當然,在佳士得今年在香港的這場春拍,還是有其他不俗成績,像是其三大亞洲藝術部門(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中國書畫、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皆有單件藝術品是以港幣過億元成交,其中梅雲堂舊藏的張大千潑墨巨作《雲山古寺》以港幣102,460,000元成交,另一件雍正粉青釉雙龍貼花盤口尊以港幣140,540,000元締造了中國單色釉瓷器最高的成交紀錄。在奢侈品類中4位珠寶設計師作品更達到百分百成交。
這樣的成果,無疑是增添了賣家的信心,也給予買家們對藝術品之熱情無比的支持,也形塑了藝術拍賣無限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