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人已沒有寬闊的自然空間加以運用,在狹窄的空間中也無法恣意活動,必須有「效率」地維持健康,才能讓自己的身體得到充分的鍛鍊;但即使懶得鍛鍊,人們也會開始注意本身的身體,掌握自己生理狀況,必要時也可以適當調整。這或許也是不得不然的作法,而一支有風格且能夠創造不同思維的智慧手錶應該你最佳的選擇,而Amazfit GTR 3 Pro可以說是CP值高且有個人風格的品項,值得具有生活風格與重視健康的你體驗一番。
對我們來說,智慧手錶已經成為近年的「顯學」,畢竟「資料就是王道」,消費性電子廠商近年來觀察「健康」這塊大餅,做為下一階段的布局,就是最好的例子。以Apple為例,近年來在雲端應用的專利布局上,也視健康管理為下一步商機,它以雲端資料庫為中心,透過iPhone連結健康感測設備或可測量生理機能的穿戴式裝置,將感測數據連上iCloud系統,不但整合個人健康趨勢的變化,更可以加上使用者在網路上購買的習慣進行分析,提出未來的消費或運動建議;除此之外,在大量使用者上傳感測數據後,Apple也可以針對區域、年齡層區隔進行系統化的分析,然後就此再進行商品策略的布局。
從健康面向進行商業模式設計,也有其道理,這也可以從近期穿戴式裝置的蓬勃發展中,略窺一二。這類系統需要以生理量測為基礎,在背後則是必須負擔強大的資料庫系統,軟硬整合就是重要的因素。除了你自己的資料整合,也必須與已經系統化的資料再作比對,才能了解你的生理機能或者是鍛鍊效果,是否可以讓你獲得真正的保健效果;另外,這類裝置特別強調「連結」與「全氣候性」,是不是能在艱困環境下使用,也就是另一個必須注意的重點。
但問題來了,每個人的年紀、生理狀態及運動背景都有所不同,即使是比賽成績相近的兩個人,也會因為訓練習慣和擅長的運動項目有所不同,如果都照同一份課表練習,如何能知道自己正進行有效的訓練?有效的訓練奠基於掌握自己的訓練強度,你才能知道自己該操的時候有沒有操到、該休息的時候是不是跑太快、是否過度訓練、跑起來會不會忽快忽慢,監控訓練強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與穿戴式裝置整合的心率訓練成為自我運動教練的重要參考資訊;另一個尷尬的焦點,則是通常專精於運動的穿戴式裝置,常常在「設計感」上就差人一截,而設計感、風格感突出的穿戴式裝置,常常在「功能性」上就缺那一趴,有一好就沒兩好,搞出來的結果,常常會不上不下,有點尷尬(Apple Watch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這一次,我找到了一支算是相當具有風格水準,而功能性也相當精良的智慧手錶,我使用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個人覺得CP值很高,也是相當具有設計感的裝置,可以說是在這一片穿戴式裝置的紅海中找到屬於自己定位的作品,它是華米
GTR 3 PRO。GTR 3 PRO採用1.45吋AMOLED高解析度螢幕,屏佔比達70.6%,錶身採鋁合金材質搭配鋼化玻璃,長時間操作也不容易留下指紋,整體重量僅32公克配戴起來非常輕巧無負擔,而且手錶電力在日常運作下續航力可以高達12天,對我這種不太長「記得」充電的人來說,其實相當方便。
它雖然輕,但功能卻相當完備,對我這種來說算是中度運動者來說,可以說是相當足夠。今年三級警戒期間,為了要持續運動(另外也不想走出家門),我特別買了一台跑步機放在家中,為了不讓它變成「立體曬衣場」,運動這件事變成每天必備的行程之一,而GTR 3 PRO其實就讓我運動得很開心。
它具備包括睡眠、心率、血氧、壓力、運動等監測功能,透過6個光電二極體作為媒介,測量心率、血氧、壓力和呼吸速率4大數值,而且你可以一鍵測量,45秒資訊完整收集,另外它很多的量測功能其實是持續進行的,像是血氧偵測,除了單次測量,睡眠中也會持續偵測。這些資訊都可連結像是Apple Health或Google Fit健康平台,以同步個人的健康資料,尤其是以「運動」角度出發的產品,會比一般消費型產品更針對運動需求提出完整解決方案,在整合雲端科技後提供完整的系統性分析,讓使用者調整自己的訓練狀況,來滿足對於運動的渴望,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它在運動時提供你的訊息,甚至透過你的心律狀態提示你現在的生理現況,個人覺得它就是很貼心的設計。
當然,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有效率的運動方式」可能是他們選用穿戴式裝置的最基本的需求,但對於沒有這麼專業的一般人來說,對於運動3C恐怕就只有「運動可以使用」這樣的要求了,而品牌也有規劃符合「運動可以應用」的簡單產品來因應需求。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待機時間長」,因為戶外活動並無法時時充電,而參與包括路跑、單車這類活動也不會太短,因此這類裝置必須滿足長時間使用且無須中途充電的需求;此外,防水、防塵、防震也是戶外運動的基本必備項目,因此裝置必須滿足至少是IP55等級以上的要求,這大概是這類裝置的基本門檻。雖然這並非是戶外運動的主要目的,但「社交」也是活動的一項目的,這種衍伸性的要求,也逐漸成為這些3C裝置的主流功能,GTR 3 PRO其實在某些層面也創造了一些屬於「社群」的風格,它的造型算是前衛,我喜歡它可以針對我的想像更換錶面,而且這些錶面也很有設計感,你其實似乎多了一支有個性的手錶,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手錶已多是男人們的標準配備,是否為了健身或身體保健來多買一支錶,也成為一般消費者的兩難;因此這種具備完整功能的消費性裝置,如果純粹只是用來作為連結節點,真的就有些浪費了,而消費者也期待這樣的產品,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這也成廠商著墨的重點。設計智慧手錶的廠商其實也多是手機廠商,因此設計出來的裝置,也多適合與智慧型手機連結,並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讓這些穿戴式裝置有更多元化的應用。開發一個完美的產品,軟硬體的協調非常重要,消費者期待的是一個「個人化」又「別具創新」的產品,而GTR 3 PRO算是不錯,而且CP值也相當高的選擇。
所以既然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透過運動科技不但可以讓自己更有計畫的維護自己或家人的身體,也可以讓戶外活動變得更社會化,這些裝置的存在,的確有不同的價值,當然專業人士用好,你用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