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同一個國家都有一面專屬的國旗般,近來常在社群網絡抑或是某些遊行活動上所看見一片共有6色的彩虹旗,也有它的專屬意涵。彩虹旗又被稱為LGBT驕傲旗或是同志驕傲旗,最早由舊金山一位藝術家Gilbert Baker設計,作為象徵性別少數群體(LGBT)的旗幟,經過幾次修改而成今日面貌,至今也成為支持同志運動者的共同語言。
多元成家及同性戀議題這幾年在臺灣、甚至全世界各地被討論得沸沸揚揚,也不斷有許多支持或是反對聲浪,各成一派。其中有很多人持續堅持自己的理念,並靠著各種不同的媒介來影響更多人,期望打造一個同志友善的社會,而本期的封面人物王安頤便是其中之一,從只是想辦一場女同志專屬的「Girl’s Party」,到決心投身女同運動、開辦季刊《LEZS》,算算至今也超過10年光景。

在與王安頤相約見面的這天,恰好是臺灣婚姻平權歷史重要里程碑─大法官宣布同性婚姻釋憲案結果的前一天,問她緊不緊張,得到的答案理所當然是肯定的,不過她也胸有成竹地告訴我們,雖不知道隔天可能迎來什麼樣的消息,不過婚姻平權的發展結果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然而就在5月24日下午4點,大法官宣告:「《民法》不允許同性結婚的規定違憲,必須在兩年內完成修法。」於是,王安頤所預期的必然已然來到─臺灣成為全亞洲第一個承認同志婚姻的國家。這個她口中的「必然結果」,聽起來簡單,但任誰都可以想像得到,這三千多個日子對她來說絕不容易。
不容易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便是她與生俱來的公眾人物身分─祖父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即使留著一頭清爽短髮,時常還是會以「聯合報小公主」的暱稱登上媒體。但她將這份無法避免的包袱從可能的阻力轉化為助力,在眾所矚目之下出櫃,坦承自己女同志的身分;不僅如此,她曾集結了幾個同志團體、伴侶及出櫃的同志朋友,一同向彼時的行政院長及多位政治人物進行遊說,就是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了解同志,也讓有影響力的人間接受到影響。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眼前這位口條清晰、個性開朗,受訪時回答問題的節奏有點快,腦子裡似乎有很多想法亟欲分享的受訪者坦承,自己在國中、小學時其實是一個不活躍、獨來獨往,甚至沒有什麼存在感的邊緣人,「從小因為成績不好,我給自己貼了很多標籤,直到念了華岡藝校戲劇科,才慢慢看見自己的專長是什麼,也重新建立了信心。高中個性變得比較活潑算是人生的重大轉折。」
大學在舊金山攻讀時尚行銷時,她重新面對了自己是同志的事實,也在那兒參與了許多大型的同志活動。回臺灣後發現,即便這裡有很多女同志,卻沒有一個專屬於她們玩樂的地方,於是開始了舉辦女人國派對的路途。從一開始一場五、六百人到曾經多達一千三百多人參加,她不因此而滿足。「每場派對我都訂下不同主題以傳達不同理念,但能夠敘述的還是有限,畢竟大家來派對的宗旨還是以交朋友跟玩樂居多。」
或許是從小身處環境的耳濡目染,也曾於家中報社及其他雜誌工作、實習,王安頤擁有的各種人脈資源與經驗,相較他人更能在媒體宣傳上使得上力,於是,她開辦了季刊雜誌《LEZS》。「80年代臺灣幾乎沒什麼同志的報導,90年代才開始有,但幾乎都是負面的。直到同志遊行(2000年左右)開始才比較有些正面的報導,我覺得媒體的影響力真的很大,不僅是針對同志這個群體,如果可以這樣推動同志的權益的話,大眾才會一直關注這個層面。」

就算已擁有多方優勢,這個創業之路對她來說依然是個挑戰,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讓這類題材較為敏感外,《LEZS》幾乎沒有前例可循,在二十幾年前曾出版的雜誌《女朋友》之後,華人市場有一大段時間都沒有女同志雜誌,她也只能參考文化從根本上就有些落差的歐美雜誌。「我們第一期的主題就是革命,集結了6位名人如范曉萱、陶晶瑩與蔡健雅等人幫我們寫文章。」就算第一期是在距今6年的2011年出刊,王安頤仍然記憶猶新。問起創立這本雜誌的陣痛期大概多久?她想了想,帶著苦笑回答,「5年吧!」聽起來,這真的是一段「不容易」的革命啊!
不過,陣痛期過後迎來的果實嘗起來必定也更加甜美─近兩三年,願意出櫃且接受《LEZS》訪問的人愈來愈多,他們甚至邀來許多演藝圈重量級的藝人如蔡依林、陳珊妮、楊乃文、桂綸鎂與張懸等人登上封面,在在成為增加雜誌豐富度的助力。在上一期以「Believer」(相信者)為主題的內容中,就訪問了3位同志先鋒─立委尤美女、許毓仁與為同志運動努力超過30年的祁家威,封面設計以立委尤美女襯上一片粉紅背景,她自信及充滿希望的神情尤其吸睛,也引起網路上不少討論話題。
身為一間公司的總監,要籌劃派對、做媒體,也不忘參與同運活動,忙碌的王安頤選擇信任團隊,在編務會議訂下每期大主題、專訪人物,以及設定每年的女人國派對主題後,後續就由團隊討論內容與如何呈現等細節。她特別提到,「我現在要做的事情都是跟人有關,當要一個人認同你的理念並去完成一件事情,或是說服某個人接受訪問、要怎麼知道一個活動會不會受歡迎,溝通的過程就非常重要,這些都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度過曾因派對參與人數下滑或是不知如何與同事溝通等創業難免遭遇的低潮後,王安頤的信念跳躍式的提升了,也能從多元化角度看待事物,因而打造出一次次精彩的代表作。去年,女人國在臺灣辦了3場各別以日本、印度及荷蘭為主題的《LEZS RUN the WORLD》派對,更將觸角伸向海外─香港。有趣的是,啟蒙王安頤派對靈魂的,其實正是十多年前一場她在香港參加的女同派對,而今,她將這項香港沉寂多年的活動熱情再度點燃。她甚至也不排斥日後持續將觸角伸向日本、韓國及星馬地區。
「當女人國派對這個品牌愈來愈鮮明、鞏固後,我覺得更應該讓各種不同族群的人一起來感受這個氛圍。」王安頤解釋,現在無論男女、同志與否,都能加入她所辦的「Girl’s Party」。在有了多年派對與講座的活動經驗後,今年她將嘗試全新形態的企劃活動,於7月8、9日兩天在臺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舉辦一場《女女好玩節》。
「那個場地有很多小房間,我們會跟不同的女同志或是藝術家合作,每一組人都有一個房間,她們會在房間裡呈現主題『女女情感篇』─包含了情侶、姊妹、閨密與母女等不同女女關係,並在房間內與進來的觀眾互動。另外也會邀請4位女性的創作歌手帶來不插電演出;現場也會有聚集店家或是女性喜愛的品牌的市集。」她接著解釋這場活動的用意,「我們將講座、影展、藝術型態、歌手表演的元素串聯起來,比起通常都辦在晚上的派對,這次活動的時間跟屬性就會吸引到一群不一樣的人。」
另外,恰好今年臺灣婚姻平權有相當大的進展,女人國即將在總會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參與的臺灣同志大遊行會後,舉辦一場派對,慶祝這歷史上重要的一步。除了自己辦的派對,王安頤也沒忘到處取經,將最好玩、新潮的概念帶回臺灣,讓同志運動透過她的詮釋,變得沒那麼嚴肅,反而好玩得想讓人一探究竟。就在這個月底,她即將動身西班牙馬德里參加世界同志驕傲節(World Pride);7月也安排了到柏林、波蘭等歐洲國家的旅行。「我每到一個地方,一定會先查當地有哪些女同志夜店或是派對,如果狀況允許都想去看看。我曾在荷蘭的女同志夜店遇到一位六十幾歲才發現自己性向、當時已經八十幾歲的女同志;也有是同志的女兒帶著媽媽一起參加派對。這些經歷都是在鼓勵女人,不要被年齡限制住,要有自信。」

或許是一直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為自己的信念努力著,王安頤看起來比她實際年齡小上許多;不過在正式拍攝時,她穿上幾套黑白正裝後,卻又毫無違和感地令人著迷,頗有雌雄同體的懾人氣燄,背上一對大面積的藍色海浪刺青更是引人注目,「我一直想刺一個比較大的刺青,加上曾有位算命老師說我缺水,所以就刺了海浪,不過因為我怕痛,這個刺青共歷時一年、分了4次才完成。」字句坦率無造作的她,總能使得現場笑聲此起彼落,「不過這也提醒我,好的事情是需要等待的。」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之餘,她以這樣的結論告訴我們自己如何從再小的事物得到啟發。
在一個多小時的專訪中,王安頤細數自己從25歲創業以來的成與敗、欣喜與失落,談到家人的支持,她也頗有感觸,「我在二十幾歲時喜歡跟朋友玩在一起,愛玩且跟姐姐差8歲,那時候總認為家人覺得我是不乖的孩子,也覺得跟他們相處上有壓力、很緊繃。事實上他們根本不那麼想,甚至出發點都是為我好。30歲後,我卸下心防,重新檢視與家人的關係,並與他們重新建立更親密的連結時,才發現我與其他人、在愛情中和戀人的關係也連帶變得更開闊。」
目標並非想要成為一位創業家,而是為了一群人的權益所努力而創業的她,在付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品嘗擁有希望、散播希望所帶來的美好漣漪,感染著她身邊的每個人,希望也包括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PHOTOGRAPHY OCEAN CHEN
STYLING YIJEN CHI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