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媒體版面的孫瑩瑩總是光鮮亮麗,舉止優雅,但私底下的她卻比想像中更自由自在、豁然雍容,而且,更瞭解屬於自信的獨立女性,該創造出的「模樣」。這次,PRESTIGE以「女性的自我獨立」想像出發,進入屬於孫瑩瑩個人人生的獨特樣貌,展現主人翁在不同情境角色下悠游自得的優雅且個性的面貌。
PRODUCTION/TEXT GERSHWIN CHANG STYLING STEPHANIE TANG STYLING ASSISTANT AILING TSAI PHOTOGRAPHY PAUL CHEN VIDEOGRAPHY YEN CHEN. MAKE UP JIMYWU (BACKSTAGE) HAIR JANICE CHEN BY HC GROUP
不知道為什麼,見到孫瑩瑩,我總會想到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可以說是弗洛姆這個推崇「人本主義」的社會心理學大作,可以說是這位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者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不同於弗洛姆另一本討論人性善惡的學術論著《人的心》一般探討人性的黑暗面,《愛的藝術》討論的是人的另一層面—屬於人性「光明」的那一面。說「愛」是藝術,指的是愛不像美術的意涵,反而更接近技術跟技能,是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技藝。
「愛」的確是要學習的能力,但可能很多人都不這麼認為。當一段關係失敗、受挫時,人們做會覺得「問題」是出在「對象」,而不是「愛」這個能力本身的學習過程。弗洛姆認為,要「學習」愛這件事,必須要回歸到愛的意義,瞭解「愛的本質」與「我們為什麼要愛」,而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愛的本質與人類生存有關,人「需要愛」的原因涉及人類生存的「本然樣貌」—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所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來自於生存狀態的「隔離感」,愛則是讓人類逃脫隔離感的最終解答,「愛是人生命中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這種力量突破將他與他的人類同胞隔離的牆垣,把他與他人結合起來;愛使他脫出孤立與隔離狀態,然而仍舊允許他是他自己,允許他保留他的完整性。」弗洛姆對愛的敘述,其實是屬於人「自我」建立的過程,也是自我建立的期待與轉化。
很有趣的,我們所見到的孫瑩瑩,似乎也是從「愛」的學習中,慢慢找到屬於自我的能量,在這裡從而建立出屬於孫瑩瑩風格的「愛的藝術」—她仍然甜美、雍容,但聽著她侃侃而談屬於自我對「愛」的邏輯,似乎對於「愛」這件事在時間累積中,漸漸體悟出屬於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愛自己」這件事。
學習豁達
現在的孫瑩瑩,的確是在意自己的人。拍攝現場,她會很仔細的看著自己在鏡頭中呈現的畫面,也會與攝影師討論如何「舉手投足」展現屬於自己最具風格的面貌;但私底下的孫瑩瑩,以她自己對本身的形容:「我超小孩子的!」其實也是一個有趣的視角。孫瑩瑩眼中的「小孩子」其實可以說是她對自己的「期許」:「我覺得因為年齡的關係,所以碰到、遭遇到的經歷,會讓我更『社會化』、更『成熟』,可是我覺得我還是很像小孩子的原因,是因為我總覺得小孩子的優點是他們很容易消化不開心的東西。」其實世界上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你用什麼觀點去看而已,她用「我覺得就是這樣子而已」作結,其實有些豁達。
但要說真的「豁達」,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聊天時,問起孫瑩瑩最近有沒有想看的電影或影集,她眼睛就亮了起來,聲音也跟著帶著一絲興奮感,答案也不出人意料,就是孫瑩瑩偶像—黛安娜王妃的傳記電影《Spencer》「我很喜歡她,而且就是因為她我才開始喜歡凡賽斯的,我超喜歡她的時尚觀點,我也喜歡她穿戴風格的品味。」孫瑩瑩形容她的偶像用很很多次「超喜歡她的」做開場白,「黛妃可能是大家眼中『一點都不獨立』的女性,但我超喜歡她的。」因為她不怕讓人知道她的脆弱,然後很勇於活出自己的樣子,「很自然不做作,我超喜歡她的。」
現在的社會崇尚「獨立女性」,在孫瑩瑩眼中有她獨特的思維:「我覺得獨立女性的獨立,其實就是不要給自己設定框框,不要告訴自己『你一定要變成什麼樣子』。」她不希望給自己掛個特別的「標誌」或者強加某個「既定印象」在自身身上:「框架與規範來自於每個人的原生家庭、生活的處境或是經歷過的事情,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會完全相同,我們其實在視角之外其實是看不到他/她實際的生活狀態,很可能有些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所以每一個人的「獨立」對我來說,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當給自己最適當的「角色」,不害怕面對自己最脆弱的那一面(「很多人會害怕把自己的脆弱展現出來,因為他/她會擔心這樣的脆弱會讓其他人做出不是那麼適當的評價。」),孫瑩瑩定義的獨立女性是「思維獨立」—她會很有自信地去表現「我就是這樣。」不會去在意別人怎麼去評價她們,也不會吝於表現出自己的需求與需要,然後不害怕面對別人看帶她們的眼光,「我覺得這是真的從心裡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獨立』。」
屬於自身的獨立
對孫瑩瑩來說,一個人要能夠獨立,最基礎的心理建設必須要打好,後續才是外在條件的獨立。「對我來說,什麼經濟獨立這些外在的條件,其實都是末端的事情,你要先把心中的『規則』確立,而後才能做後面的事情。」她覺得真正的獨立,並不是把外在的獨立條件做完就好,如果心理的安全感基礎沒有完整的確立,要一個人去走「自己的路」其實還是會讓人有些害怕,尤其是公眾眼光中對他的「評價」會讓人壓得喘不過氣,「所以,那個『心態』很重要」。」她說自己一直覺得不要給自己一個社會化的標籤,向他人擺出自己是「獨立女性」的icon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真正的獨立,是自己的內心的一種確信。」這種確信可以講得很細節,也可以講得很宏觀,孫瑩瑩說自己也想有一個確信,但自己的想法卻是一直在改變,「我常常這一秒想這樣,可能下一秒就完全不一樣了。」所謂「做自己」,必須有一個步調,孫瑩瑩坦承,她還在尋找那個步調。
她自述自己的生活其實跟一般人沒什麼差別,「一天三餐、有聚就聚,我會把時間留給自己,做一些覺得可以提升自我的事情。」 孫瑩瑩說,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提升可能要求也不同,或許是運動、或許是讀書,但在很多時候都是成就一些小小堅持,然後一點一點慢慢地累積,慢慢地看到結果,就是屬於她的自我提升,「我不會期待我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成長到什麼不可思議的程度,那是不可能的。」她喜歡跟朋友聚在一起,然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喜歡學習,我喜歡到處去看。」可是因為現在疫情沒有辦法出國(「就很悶。」她的笑聲帶有一絲小孩子的熱情),「以前的我就是很愛到處跑,很愛到處看、到處學,可能不一定要去到什麼樣特殊的國家,但我愛這樣。」因為疫情生活型態改變的這兩年雖然有點悶,但孫瑩瑩形容自己的的適應能力挺強的,「其實在家裡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是你願不願意去探索而已。」
不過她覺得最有趣的改變,是以前自己可以坐得下來看書,但這兩年生活被限制住,耐心就減半了,「你很容易在一個情況下分心,然後就去做其他的事情;慢慢的在這種比較『特殊』的情況下,你也會發現自己其實是靜不下來的。」所以對她來說,現在的目標是希望自己可以一步一腳印地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前的孫瑩瑩會有長期計畫,但在時空改變的現在,她的計畫就變成「一天一天」在算:「我希望現在的我可以確定今天的我可以做到什麼,然後再去考慮明天的我要做什麼。」當全世界的人都被迫「暫停」,每個人都在適應這個不得不接受的新常態,很多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已經不見得能做,這可能必須要用不同的方式或其他的角度,才能去做到自己本來可以做到的事,對她來說,「心態」跟「手法」都要重新、而且大幅度的調整,才能適應現在這樣的環境。
每天都是新的練習
問起在疫情中做最多的事情,孫瑩瑩大笑:「吃囉!」她說喜歡做的事情很多(「但其實我永遠忍不住想偷懶~~」哈哈大笑的她,似乎那個小孩子的心態又上身了。)對她來說,自己對「喜歡的東西」有相當的執著(「例如說我不喜歡煮熟的青菜,我一定要吃生食。」對她來說這是自己的「生理需求」,而不是刻意地讓自己去吃這些東西),所以她也很喜歡吃像是貝果、鬆餅這些療癒食物,「我可能今天想吃這個、明天想吃那個,我是很喜歡體驗新鮮事物的人。」對於喜好,孫瑩瑩給自己下了「我喜歡嘗試新的,但基本的愛好我是不會改變的」的結論,似乎也與她期待「愛自己」的觀點有些連結。
之前,孫瑩瑩給給自己個性的定義—「無憂無慮的豁達」,對她來說其實也是每天的練習(「不簡單的!」她帶著笑聲把這件事做了個有趣的註解)。在孫瑩瑩眼中所謂的「無憂無慮」不是每天「什麼事情都不用在意」的那種狀態,她的無憂無慮是要隨時告訴自己「不要掉進牛角尖」,是個人怎麼去看待事情的原則,「所以如果說今天我經歷讓我不開心的事情,『你就去消化呀!』如果是不能解決的狀況,你就不要去鑽牛角尖的去想;你如果已經盡力,你就去享受那個盡力改變所創造的成果,如果盡了力結果仍不如預期,那也沒有辦法,不是嗎?」最後的問句好像是在反問我,但似乎孫瑩瑩也是透過這樣的反問,來詢問自己對於生命的認真,「我覺得很多人會告訴自己『你最終能夠愛的,也就是你自己』,所以其實沒有必要在無謂的事情上糾結,你能控制的就開開心心的去完成就好了。」
的確,生活永遠不會簡單,但如果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解決,就用簡單的方式解決,「這才不會麻煩。」因為你只能活在當下,我們只是一個人,執著一件不必要的事情,其實是很煩人的,「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睡覺就睡覺、吃飯就吃飯,不要去想那麼多,『好好過日子,就行』。」孫瑩瑩說現在的自己盡量不去在意無法控制的事情,人們可能喜歡她,也可能不喜歡她,但不管怎麼做,都會有人喜歡或不喜歡,但其實本來就會有這些不一樣的觀點,「如果通通都要在意,那就在意不完了。」問起她2022的計畫,孫瑩瑩的回答,其實還蠻有自己的個性的:「我還沒有想到耶!」他說,每天「把自己過好,就好了」最後「就好了」這三個字,似乎也代表著屬於她的人生觀點:「愛」的確不需要有那麼多的執著,把自己過好,的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