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該是人生邁向停滯的轉折點,反而該是活出自己的新開始。宏利投信總經理馬瑜明從金融與生活不同角度切入,為生在快速變遷時代的你我,給予退休人生的新概念,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做好萬全規劃,活出更耀眼的新生命。馬瑜明說:「人生的下半場只為自己。」
TEXT_OFFY CHANG PHOTOGRAPHY BRAIN@VG PHOTO STUDIO
「我認為『退休』就是用放鬆的態度去過一個有框架的人生下半場。」馬瑜明如此定義,而他所謂的「框架」,是指將原本較為放鬆的事情更有計畫的執行。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開始思考,自己想做而原本受限於工作未能落實的喜好,進而規劃成退休目標。他說:「人生的下半場只為自己。」
問到退休生活計畫,馬瑜明笑說自己在各方面一直都是有「危機意識」的人,對於未來生活的種種思考,都會提早做準備;除了經濟上他很早就以分散投資為方式降低風險,生活上他也付諸努力。因為從小不擅長團體運動,但為了鍛鍊身體,他轉了一個方向,從高中開始從事個人運動,從跑步、游泳到單車,沒想到長久累積下來,一般人看來辛苦的鍛鍊反而成為興趣,越來越專精,而且因為在外商高壓工作近 20 年,運動不斷成為舒緩工作壓力的良方,也藉由參與各種相關賽事,例如三鐵比賽,藉由生活上的另一個目標設定來平衡工作壓力。也因為大學念政治系的關係,對閱讀政治歷史相關資訊和書籍非常熱愛,還會手寫做成筆記,特別是近 10 年,一本本手寫筆記累積在書房,不但是知識的紀錄,更是屬於自己的生活軌跡。
談到身邊朋友的退休生活,馬瑜明說儘管每個人規劃不同,首要前提就是讓財務自由,才有提早退休的本錢。除了媒體上常見到的報導,許多人將原本的興趣轉成退休後的主要生活目標,他也以自己的前同事為例;提早退休之後的他走上創業之路,成立了和原本行業相關的公司,將以往在職場生涯中所見所聞而衍生出的想法,落實在自己的公司中。雖然創業的壓力不亞於原本工作,不過能將自己長久以來真正想做的付諸實行,「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退休生活的重點。
人們辛勤工作了大半輩子,就是希望在退休之後能夠安享天年,成就舒適自由的人生下半場;在逐漸高齡化的社會結構與人生態度改變的時代,現代人對於退休年齡與生活,相較於10 年 20 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比起以前較多終生僱用制的社會工作環境,現代人需要更早開始為退休生活著想。以現在的環境來說,我覺得越早開始規劃越好,最好是從踏入職場就開始;許多先進國家都是如此,有收入之後就將薪資所得部份撥入將來的退休金作管理,台灣也逐漸有這樣的走向。」馬瑜明說。他也以投資觀念切入解釋,投資的時間拉得越長,越能中和期間的市場波動,是相對能控制風險的投資方式;在金融環境較差的時候逢低買進,等到市場回高的時候就能有較為優異的報酬率。
正因為時代變遷,人們對於「退休」的時間點和定義都有了改變。上一輩多半在 60 多歲退休,工作到某一天停止,而現在則有不少人將退休時間提早到 40 多、50 多歲,或是為退休生活做準備,設定方向,計畫更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退休後大家期待的『財富自由』會因為個人對生活的不同需求而有差異,不過無論是何種生活方式,都需要提早規劃,才不會在瀕臨退休時失去方向和目標。」
對於退休金的規劃,馬瑜明建議或許可以選擇有提供配息的投資產品,這樣即便退休後沒有固定收入,也能夠在不影響本金太多的前提下應付生活的基本支出和其他支出計畫。此外,他也認為投資的工具該隨年齡做調整,年輕時可以拉高積極型商品的比例,隨年齡增長,可以逐漸增加穩健型投資比例,到退休之後聚焦穩健型的投資,是比較合適的做法。同時他提醒投資人必須隨時保有風險意識,不能只看到報酬率而忽略可能風險,才能確保退休金不受波動,讓退休生活真正無虞,活出精彩漂亮的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