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戲劇之所以引人入勝,除了故事的梗概必須引發閱聽者的共鳴外,還有更多眉眉角角必須溝通、整合與全方位思考,所以說,要創造一齣好戲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而在TVBS娛樂事業部總監戴天易眼中,故事背後的林林總總,其實才是支撐一齣好戲的最直接的關鍵,而這些關鍵,製作一齣戲的每一個角色,都在這個故事中,扮演著故事背後的故事推動者。
TEXT GERSHWIN CHANG PHOTOGRAPHY CCFUN CHEN
「其實,我最喜歡的角色,是當觀眾!」大笑聲中,戴天易給了我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戴天易應該是近年電視圈中,涉獵領域最廣的人之一了,從經紀人入行的他,經歷了宣傳、行銷領域,而後擔任戲劇與節目的製作人乃至於媒體的監製,笑說自己除了《包青天》與瓊瑤的「花系列」沒有經歷過,幾乎近年媒體所面對的種種議題都與他的職涯息息相關,「我的職涯基本上就跟著台製戲劇一起變化、茁壯,在我眼中的媒體,其實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有機體。」
說是有機體,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戴天易的「工作」,對他來說,他的角色是「故事」之外的故事,是屬於故事梗概的「資源整合者」:「對我來說,一齣戲劇的編劇或導演都是『專業技術』,這樣的事情太難,我做不來;但我喜歡有『廣度』的視野,確立一齣戲乃至於一個頻道的大方向與策略,這是我所擅長的。」在這樣一個位置上,戴天易說自己必須要能夠去權衡任何一個「內容」是不是能吸引觀眾進入頻道、平台來收看,「當然,首先營利一定是我們最直接需要考量的事,因為我們做的內容,必須讓頻道產生獲利,這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則是如何讓觀眾因為我們所做的內容,產生共鳴。」身為一齣戲的製作人要能更扛起一齣戲的整體成敗,這個成敗的觀點,來自於從製作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環節,此外還必須考量,當這齣戲放上一個平台進行播映,而後的行銷宣傳如何讓讓它得以創造出最好的獲利價值,「就是一齣戲的製作人,必須要達成的最重要目標。」話說得很直接,而戴天易的確也做出了不錯的成績,除了最近造成不小話題的《華燈初上》,或是獲得金鐘獎肯定的《16個夏天》、《酸甜之味》等戲劇外,每一個戴天易所經歷過的戲劇,不但在台製戲劇的歷史上創造了相當重要的里程碑,也在戴天易的生涯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跟著媒體與內容的發展一同成長,也一同面臨挑戰。」戴天易在進入電視台的時候,是傳統電視台蓬勃發展之時,直到現在傳統電視台逐漸被OTT等多元內容供應者所取代,對他個人而言,從「內容策略」的思維,是戴天易學習最多的:「以前大家從只看無線電視台而後轉換到有線電視的生態,一直到現在的『數位內容才是王道』的觀點,對我來說,當內容策略會不斷地因應觀眾的觀影習慣改變來做調整,這其實訓練我在不同的視角試圖做更完整的思考。」另一方面,媒體的轉型其實也是資源整合者的一大挑戰,以TVBS來說,它現在已經不只是一個內容的提供者,他在轉型的過程中融入了很多不一樣的觀點,而這也是在現階段媒體面對的挑戰,而在其中,戴天易也收穫甚豐,「一個媒體的最重大影響力必定來自新聞台,娛樂事業絕對不是在媒體產業中最重要的一環,可是娛樂事業卻是媒體中最容易深植民心的,因為大家不會因為一則新聞記憶猶新,但卻會對一個節目或戲劇印象深刻,這是我覺得這段時間學習到的最重要收穫之一,而做節目的『社會責任』也變成我眼中製作一個節目的重中之重。」
當觀眾對媒體有所回饋的時候,媒體其實也必須對社會乘載相當的能量,而製作一個節目,其實最終還是期待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社會價值,「這很重要。」戴天易說,每一種不同的內容對於媒體與社會大眾都有不同的意義,他的生涯中可能製作過超過十齣的不同作品,但其中能被人看到甚至是被人記得的,有一兩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不是每一齣戲都可以像《還珠格格》不但讓人記得,還可以一直不斷地重啟宇宙,讓人有新的觀點與感受。」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從自身的錯誤或遺憾中學習,也試圖從其他人的優點中擷取經驗,這些都是作為一個製作人每天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我是一個每天都在解決問題的人,無時無刻都在面對不一樣的狀況發生,所以看待所有事情必須透過不同的觀點來詮釋,才會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收穫。」笑說自己喜歡當觀眾的原因,就是可以沈浸在故事中,跟著劇情起伏來感受社會的變化,戴天易說自己喜歡這樣的正向觀點,也是他喜歡戲劇的原因:「因為故事背後,一定有更多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不但是你的生活滋養,而且對於社會,絕對是有正面力量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