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哲,除了周興哲這個身份,大眾給他冠上的稱號,從情歌王子、破億歌手、新生代音樂天王與作家等不一而足,而最近他又即將多出一個身份—「演員」(還是電影明星?!),對他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挑戰,但說真的,擁有這樣多重稱號的周興哲,其實你很難想像他今年不過26歲而已。從19歲以〈以後別做朋友〉一曲成名至今,屬於周興哲的奇幻旅程仍在持續進行中,而在這樣的旅程裡所面對不斷的挑戰,不但帶給他與眾不同的意義,更在這些一連串的挑戰裡,創造出不斷進化的周興哲,這樣奇幻的人生體驗,也讓周興哲在人生旅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義。
PRODUCTION/TEXT GERSHWIN CHANG STYLING STEPHANIE TANG STYLING ASSISTANT AILING TSAI PHOTOGRAPHY PAUL CHEN VIDEOGRAPHY YEN CHEN MAKE UP 菀瑜 HAIR Neo (Flux) SPECIAL THANKS TO Mandarin Oriental, Taipei
距離上次與周興哲見面,整整過了兩年,這兩年中變化不小(尤其是橫亙2020到2021的Covid-19,讓人們的生活型態都改變了),而現在這一刻我們所見到的他,其實也有愈發成熟的樣貌。的確,雖然周興哲才26歲,但他所經歷的種種變化與體驗,其實早已超過了同年齡年輕人所經歷的生命歷程,這或許是一種快速的經驗值與戰鬥力的累積,但在這兩年的變化中,我們其實也看到了屬於周興哲的「進化」,或者更精確地說,這是周興哲來自於不斷「挑戰自我」所創造的進化。
「我是喜歡接受挑戰的人,我期待體驗嘗試所有我沒嘗試過的事情。」而演戲,可能就是近期周興哲迎接的最大挑戰,「其實我一直期待可以演戲,因為演戲可以讓我體驗不同的人生。」新作《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改編自Dcard的真實故事,對周興哲來說,演這樣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其實是在體驗一種他沒有體驗過的人生,「這次的角色,就是一個十七歲男孩,有一點屁孩、有一點內向,其實在某些層面上,我也體驗了那個進入「角色」的人生的感覺。」
進化與成長
「進入角色」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它讓你裝載了另一個人的靈魂,它的喜怒哀樂以及貪嗔痴愛欲都隨著時間進展,慢慢地讓一個演員帶入另一段生命,「拍戲時,有一次剛好是去當蔡依玲演唱會嘉賓,那時候其實可以說是最進入角色狀態的時刻。」周興哲說自己一直記得演唱會那一幕—當舞台升上去時,他第一眼看到蔡依玲跟現場觀眾時的想法,竟然是:「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在這裡幹什麼?」事後想想,周興哲知道自己當時其實已經進入角色,有一點不小心把自己帶入戲劇中那個人的人格思維中,「這,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周興哲說這是一種紓壓:「演員最棒的體驗,就是可以透過戲劇,去體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但問他是否喜歡這樣一直體驗「他人生命」的過程,他頓了一下:「我覺得進入角色的那一段短暫的片刻的確很過癮,但最終我還是得回歸到周興哲的人生,畢竟,我還是這個人生的主角。」這段話,其實在某個程度上,我似乎看到了屬於周興哲的「進化」與「成長」。

但他是否也知道自己成長了?周興哲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知道這兩年,我其實成熟不少。」她說,那是一種心態上的轉化。周興哲說自己年輕(其實也沒有多久,大約四、五年前)的時候,只要到了週末就想到外面去玩(「我總是想要跟朋友一起high翻天!」他靦腆地笑著形容自己的玩鬧心態),「但現在只要休息,我就想早點上床睡覺(笑)。」笑說發現自己「長大」的契機,其實是發現自己在週末想做的事情,開始與以前完全不一樣的那個時候的周興哲,自己也覺得有些好笑,「現在的假日,就是想跟真正的好朋友,在家好好喝酒(『威士忌比較多,另外就是高粱。』)、聊聊天就好。」連現在品酩的樣態都成熟許多,我笑他是把潛意識中的老靈魂給放出來了,周興哲笑著點頭同意。的確,現在連受訪時的聲線都相當沈穩的他,其實有一個老靈魂也很正常。
兩年前的訪問中,周興哲說自己的心中隨時住著一個小男孩,我問他這個男孩現在在哪裡?「其實他一直都在我心裡,而且常常是在我想要表現成熟、沈穩的一面時,偷偷跑出來胡鬧一下。」他覺得自己的「小男孩」與「老靈魂」是共同存在的,笑說自己常常會有在很成熟的時刻,偷偷跑出那個小男孩的舉措,周興哲對這兩個不同性格的交融,在自己生活、工作或是演戲中,都帶給他不少的滋養,「尤其是演戲,你會發現很多信手捻來的靈感,在完成後重新梳理時,都會發現是生活中帶給我的滿足感而來。」周興哲說,扮演一個角色其實就是過一個不同的生活,這是很過癮的事情,「就像《早餐》中的角色,其實就跟周興哲現在所過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經紀人綺綺在旁邊補充:「放肆當屁孩!」)這部戲所有拍攝場景都是在屏東鄉下,每次出門看到綠色的稻田,就是很愜意的態度,「這跟我平常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真的很療癒。」
靈魂的交融
除了演戲,參與整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周興哲也覺得收穫良多。《早餐》除了戲中擔任男主角外,周興哲也參與了配樂跟主題曲的創作,他形容這一段過程也是經驗值與戰鬥力的快速提升,「像是配樂,就是我之前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做配樂的時候周興哲人在上海,受限於疫情的影響,只能跟電影配樂侯志堅透過電話來進行工作,「我們的合作的方式其實也很有趣,每一個片段我會做一個自己的版本,然後我再把我做出來的段落寄給侯志堅老師,他會用我一些旋律或片段作為題材,做出屬於電影風格的完整段落。」周興哲覺得很「棒」的是,侯志堅會很直接地跟他討論,他所做的初步段落中不錯與需要調整加強的地方,「與老師聊有關配樂的想法,是很過癮的事情。」他覺得有點可惜的是無法親身在現場,看到侯志堅如何透過樂團或其他元素,一點一點地將配樂慢慢形塑完成的過程,但光是這樣的「隔空對談」,就讓他獲益良多;至於主題曲,則是在周興哲拍戲時就慢慢完成的,可以說是帶入角色的情境中所做出的創作,「所以當你在看電影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主題曲是緊緊扣合電影情節的。」用「量身打造」形容主題曲的創作過程,周興哲也是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在述說這段時間帶給他的最大收穫。

除了《早餐》,周興哲在去年的另一項「電影任務」,則是參與了劉德華監製的動作片—《危機航線》,雖然只是客串擔任其中的一個角色,但周興哲說自己卻是收穫滿滿,因為相較於《早餐》的小品風格,《危機航線》可以說是符合電影工業大製作觀點的電影,這讓他有機會得以一窺電影工業的堂奧,對周興哲來說也是新鮮的事。在戲中,他飾演的角色是一名空服員,為了這個角色的專業度,周興哲跟著劇組開了四個小時的車,到專業的航空學校受了七天的密集訓練,「我這七天好像回到學生時期,不但坐在教室裡上課,還到他們一比一的客機場景中,學習所有空服員應該知道的細節。」從逃生、安全檢查之類的事情不一而足,這些訓練讓他在短時間內詳細瞭解所有規範與程序,「其實是很紮實而且專業的。」周興哲說對自己這個算是「電影界的新鮮人」來說,幫助很大、也震撼不小。
問他在進入戲劇領域,是否有自己想挑戰角色的「夢幻清單」?「我其實還蠻想演反派的。」這回答似乎有些跳tone,但其實在周興哲的思維脈落中,有跡可循:「因為說實話,我太乖了。」周興哲的詮釋也很直接,他近期接演戲劇所接觸到的角色,其實在某些層面上來說,也是演周興哲當做出不同選擇時可能會「變成」的樣貌(這很What If……),以他自己的觀點來說,最多就是有些細微的差別,「但如果真的要演一齣戲的話,我會很享受就真的是演出一個跟自己完全不同個性,甚至是我根本不會面對那種人生的角色。」笑說自己即便說是演個一輩子都無法變成的「臺客」都會覺得很過癮的他,如果可以有飾演反派的機會,那絕對是更讓自己期待的事,「肯定挑戰很大,但我喜歡挑戰。」
內在解題
「挑戰」這件事,其實在某些層面也體現了周興哲的新嗜好—高爾夫,笑說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不只是運動」的「生活支柱」,周興哲覺得高爾夫其實對他來說,就是「有很多挑戰」的體驗:「它不只是運動,我覺得這是個可以讓我感受到『不斷進步的成就感』的活動。」高爾夫的確是相當「個人化」的活動,可以說是「挑戰自己」並「跟自己的內心對話」的體驗,因為在不同球場、不同環境、氣候,甚或是自己的不同狀態下,每一個揮桿都是在你面對不同狀態時的「解題」與「思索」,「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狀態。」
的確,「看到自己的進步」就是在高爾夫活動上最具滿足感的時刻,周興哲說這也是讓他樂此不疲的原因,「因為每次打球的桿數就在那邊,你必須在每次揮桿時思考,要用什麼方式才能讓自己去突破那個數字的門檻,當你必須要嘗試各種方式、不斷地去磨練自己,才能在點滴過程中,你發現自己慢慢『不一樣』了,那才是屬於這項活動的最大滿足點。」周興哲說這就像現在聽自己從2014開始至今的作品,慢慢發現在處理音樂的細膩度與層次感,在一點一滴的淬煉中慢慢提升時,那種滿足感跟面對自己在高爾夫上的進步,是一樣的,「我很享受自己『知道自己進步』,以及『確實完成一件事』的滿足感。」從一開始連球完全打不起來,一直到現在桿數愈來愈低、愈來愈抓到球感以及處理每一球的細節,周興哲說,這些都是看到屬於自己慢慢成熟的過程。
相較於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周興哲說自己在意的是,「我」是否從時間累積與不斷地探索間,看到了屬於自己的變化,「我覺得高爾夫讓我變得更有耐心,整個人變得更「穩」,這是屬於我的成熟與蛻變。」周興哲說相較於籃球那樣帶有衝撞性、動態感的運動模式,他反而喜歡高爾夫這樣一步一腳印、慢慢往前邁進的過程,「有自己步調的運動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與自我的對話,我喜歡高爾夫這樣的風格。」
自己的房間
私底下的周興哲,其實也是喜歡以自己的步調過生活。笑說自己現在的生活除了高爾夫(「我希望今年自己可以突破八十桿的瓶頸。」這是周興哲在開春就立下的小小目標),另外就是看看電影、影集的「輕鬆閒適」,「我其實一直過著算是蠻簡單的生活,因為不喜歡把自己搞得太複雜。」笑稱「老靈魂」就在這個情境下展現的周興哲,喜歡在空閒時一邊聽著爵士樂,一邊品酩威士忌:「那感覺有點慵懶,但就非常具有老派的生活美學,尤其是跟我父親在一起的時候,我很喜歡像這樣感受時間的流逝。」這就是他眼中的「最好的時光」:「因為這樣的情境讓我知道,我其實是活著的。」做為一個公眾人物,常常不小心會迷失在聚光燈下,周興哲需要一個可以讓他找回還沒出道之前的周興哲的原本樣貌的樣態,所以總是會希望可以在工作之餘,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空間,去跟自己最在意的人一起享受的閒適生活,「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可以跟自己相處,那是一個證明自己的存在的『安心的所在』。」
周興哲說自己最近慢慢發現,「跟自己獨處」其實是種奢侈:「我很多朋友其實已經慢慢地在闖蕩屬於自己的江湖,大家都很忙,所以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似乎已經在人生中不是那麼『踏實』的事。」所以既然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乾脆做些自己的事,而後慢慢地在這些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踏實感,似乎更為實際。他說自己如果沒有「安定」的感受,其實是帶會有些心慌意亂的,這時他會試圖跟家人對話聊天,找回屬於自己的舒適狀態,「所以不管是在哪一個層面,家人其實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而粉絲,也是周興哲眼中重要的家人,因此巡迴演唱會也是他一直期待,但因為疫情無法成真的願望之一。
相較於演戲的挑戰性,周興哲把巡迴演唱會當成是「跟家人團聚」的時刻,「當我站上自己演唱會舞台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回家的感覺。」那是一種很溫馨地被粉絲圍繞的感動,當大家一起分享自己這幾年的成長,透過歌聲讓粉絲帶回生活的動力,周興哲在這樣的氛圍中也可以感受受到觸動的感覺,「這有一點像是與好朋友敘舊、跟家人圍爐,我喜歡這樣的分享,就是很溫馨。」
問起2022的計畫,周興哲笑了:「其實沒有做新年新計畫的習慣耶!」笑說自己總覺得人生的目標就「一直在那裡」,他的習慣是如果在某個領域上達成階段性任務,才會去想下一步要怎麼走,「所以目前最大的期望,就是一直做出最好的作品,讓作品去感動大家就可以了。」在意的總是經歷的過程,享受在那些過程中帶給自己的感動,「活在當下」就是屬於周興哲的蛻變與成長,這的確充滿挑戰,但也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