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打破V&A博物館參觀人潮的 《Christian Dior:夢之設計師Designer of Dreams》特展,吸引了超過59萬名參觀者前來朝聖,展覽過程中不但一票難求,博物館現場也被驚人的人潮給淹沒,可以說是時尚精品、博物與藝術的跨界融合,這樣的示範相當有趣,而且,絕對值得一觀。
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和她的夫婿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命名的Victoria & Albert museum(簡稱 V&A 博物館)。2019年,打破博物館參觀人潮的 《Christian Dior:夢之設計師Designer of Dreams》特展,官方計有594,994名參觀者前來朝聖,以一張票約為800元台幣,不含贊助、驚人的周邊商品販售,大約可以有超過475,995,200台幣的票房收入(筆者購買SHOP手稿複製畫就花了台幣一萬元,可見其驚人之處)。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就說,展覽過程中不但一票難求,博物館現場也被驚人的人潮給淹沒了,「而且還打破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展覽,刷新了最新紀錄。」他感謝所有不遺餘力地體驗這場非凡表演的觀眾們,透過回溯Dior品牌從1947年開始的風潮,看盡時尚與設計的風華。
《Christian Dior:夢之設計師》特展共有11個主題、500多件展品,透過屬於Dior的歷史、品牌的文化底蘊隱喻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可以說是貼近Doir先生的瘋狂浪漫式的前瞻精神,以及曾啟發過他的事物—包括18世紀的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到20世紀初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文化氛圍,尤其是「黃金時代」這個敘述歐洲社會史上因科技、經濟與藝術的騰飛,那一段繁華快樂的幸福時光。

大展展出包括 200 多件人人都想擁有的稀有高級訂製服裝,以及配飾、復古香水、原創化妝品、手稿、攝影、電影插圖與雜誌,另外還展出Christian Dior 的個人物品,包括他深深迷戀的英國文化如維多利亞式建築、英式花園;可貴的是,展覽中也強調敘述過去70年與其合作的設計師夥伴,從Roger Vivier、Stephen Jones、René Gruau到Serge Lutens一字排開的設計名錄,以及前後六位藝術總監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é、John Galliano、Raf Simons與Maria Grazia Chiuri,我發現這點是很值得反思與提醒,也是歐洲文化與我們很大的差異—展覽的鎂光燈非只閃爍在創辦人身上,也許這就是百年品牌國際征戰的基本配備,畢竟單靠皇帝一個人,是當然不可能打下江山的,不過Tristram Hun也認為,1947 年始,Christian Dior就已改變了時尚的面貌,創造了傳奇與文化遺產,「至今仍激發著靈感,持續詮釋或引領著當代社會的風格 。」
說到觀展的心得,筆者連同其他策展人朋友,其實在現場「擱淺」了許久,完全無法上岸。從策展的視角、燈光的氛圍、展區的風格、色彩學與品味等,Dior將品牌力可以說是「勾魂攝魄」地呈現出來,讓觀者一再徘徊而不想離開。但許多人都在問:像是Dior、Cartier等時尚「精品」,為什麼有實力一再與博物館靠近?前LVMH路易威登時尚集團台灣區總經理石靈慧在其《品牌魔咒》一書中就曾說過,精品的最高價值,在於應允了人們對永垂不朽的渴望,從見證愛情到世代傳承,到物件本身的經久耐用,各方面都體現跨時空的永恆,她更列舉了歐洲精品的六大價值基因:「貴、新、少、藝、精、久」作為註腳。
然而,當我們再度回望台北故宮傲視全世界收藏如「汝窯」、「鬥彩」、「瓷胎畫琺瑯」、「鼻煙壺」、「掐絲琺瑯鼎式爐」、清宮鍾愛的「點翠」等傲視全世界的收藏,其實也都是當時皇室的所青睞的逸品,甚至或是康雍乾三朝皇帝親自指揮御窯廠,這些「瑰寶」也絕對符合作者所稱永垂不朽、世代傳承、見證愛情、跨時空的永恆等精品條件;但再觀看這些歐洲「精品」,除了Christian Dior外,不管是1837年創辦的Hermès、1910年CHANEL、1854年的Louis Vuitton,或是1847年的Cartier,其實都能夠在各大博物館—從大英博物館、倫敦V&A、紐約大都會到卡達博物館,都可見其典藏蹤影,這些不管是為歐洲皇室或貴族設計的珍藏或是其他精品,透過博物館策展的方式讓民眾可深入地認識這些精品與歐洲歷史,也進一步了解歐洲文化與社會之間的發展,其實這樣的展示,才是不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展示。
國際博物館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於1974年對博物館,定義為「主要從事蒐集、保存、研究、傳播、展示等為主要工作」的機構, 到了這個世代,博物館其實更積極地透過「策展」來傳播以「人」為核心的體驗、感受與學習等等「公共服務」為目標,所以當這些歐洲「精品」始於博物館之外的華麗展現,所創造出的產業成績當然是博物館望塵莫及、瞠乎其後,但將其輕易飛跨千億元台幣的營業額轉化與博物館交融碰撞,透過「策展」讓精品品牌的歷史與典藏的能量再現,也是銳不可當的清晰想像,這樣的交融與碰撞,絕對也是有趣的部分,值得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