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古典音樂其實是品味的象徵,但這個建構古典歐洲文明的重要基石其實在我們生活各個面向中確確實實地影響了我們的觀點,而這些屬於古典音樂的知識也與我們的生命進行著反覆不斷的對話,如何有系統地傳遞知識、創造價值,知識衛星執行長游弘宇與古典音樂評論者焦元溥整合了深入淺出的古典音樂系統觀點,透過故事、聆賞結合生活意象,展現屬於古典音樂所創造的細緻感受力。
Image Leon Hung
「音樂其實是個很有趣的介面,它可以表達創作者與演奏者的思想、思考,甚至可以透過它去講述一個很複雜的故事。」焦元溥開宗明義,就聊起了他眼中古典音樂的「神秘性」:「因為用抽象的聲音去讓其他聆賞者瞭解你的想像,這其實是非常的神秘的本能。」就像舒伯特寫了一段旋律,在加上和聲之後,全世界聽到它的人都會感受到舒伯特想要表達什麼:「是快樂、悲傷,還是介於快樂悲傷間的那個巧妙的模糊。」對焦元溥來說,很多時候,用語言很難形容的狀態,其實在音樂表現中卻很容易讓人感受到,這是很有趣的觀點,也是他深深浸淫其中的重要原因。的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可以透過音樂,把自身的觀點與意念加諸其中,這應該可以說是宇宙中最難解的題目了,而且它的意念不但可以讓同時代的人深刻感受,甚至還可以跨越時空:「你會發現,在現在的台北跟200年前的維也納,雖然時空完全不同,但相同的音樂在不同的時空當中還是可以傳達意念,仍然可以感動到我們,這對我來說這種『無中生有』是非常神奇的。」焦元溥說,這也是古典音樂讓他深深著迷的原因,而這也是他與游弘宇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透過「知識衛星」平台設計古典音樂線上課程,想要把他們所在意的音樂觀點與大眾分享的初衷。
說自己是音樂圈的「外圍者」,游弘宇笑說雖然自己也會玩樂器,但古典音樂卻是他調適情緒與尋找靈感的媒介,「因為我們都喜歡音樂,所以會更想深入瞭解屬於古典音樂的一切,也希望這些觀點可以帶給聆賞者更多不一樣、有系統的想像。」笑說這樣的古典音樂線上課程,其實是某種層面的「科普習作」,焦元溥與游弘宇就這樣一拍即合,笑稱就這樣「把頭洗下去」了,「既然要做,我們就希望把它做到最好,總不能十年後回頭看,我們還在汲汲營營地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人要往前走,不然就沒有意思了。」游弘宇分析,市場上可以找到的古典音樂課程其實不少,但如果要做到一般人都可以瞭解的程度,其實是不容易的,「所以從課綱開始,我們就大幅度地調整了好幾次。」因為古典音樂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必須更細緻地調適內容,除了深入淺出地提供知識外,也需要調整聆賞者的進入門檻,讓他們從自身會有興趣、不那麼「硬」的內容放在開場,在他們建立信心後再加入一些「如果你瞭解了這一個部分,會對你對古典音樂的系統認知更有幫助」的內容,焦元溥笑說,這是他在此之前完全沒有想過的事情,也讓他自己上一課。
設計課程,焦元溥說或許因為過去台灣人所受的教育,會期待每一個議題都會「應該要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所有的解答其實只是一種歸納,很多的狀態必須細緻地說明:「你不可能說蕭邦只有一個風格,所以我期待給予的觀點是屬於時代與創作者所創造音樂的豐富性,你可以看到的不只是大致的印象,必須思維『更多的思維」。」他說,我們所認識的知名音樂家其實都是那個時代的「大天才人物」,既然會變成天才,就是他的思維與那個時代有些不同,這樣的「不一般」的作品才會成為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存在,也是這樣的革命性,才會讓音樂的深度累積從而帶動更多的進步,「所以如果你把這些觀點『壓平』了,反而會創造雙重性的錯誤認知,因此如何把時代的觀點與創作者的革命性交叉對話,創造清晰動態平衡,難度不低。」他跟游弘宇團隊花了不少的心思,創造一個可以研究創作者的「好的視角」,讓聆賞者可以做更細緻的探索,呈現更清晰的古典音樂地圖。
游弘宇也認為,如何讓聆賞者可以更容易親近這些知識,他們透過地圖式的觀點創造了與古典音樂對話的不同視角,透過不同維度去瞭解宏觀與微觀的思維,讓聆賞者產生更高的興趣:「像是透過村上春樹小說的不同媒介,讓你知道雖然你可能在一開始並不常直接接觸到古典音樂,很多層面上,古典音樂其實都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所以,當你用這些不同的方式去瞭解的同時,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門檻,其實就更為容易了。
連結這樣的計畫觀點,確實是相當大的工程,但焦元溥與游弘宇都覺得跳脫傳統思維展現知識媒介間的互補,其實是有趣的挑戰,「我們就是喜歡古典音樂,所以也期待用更不一樣的觀點來論述這個世界。」話還沒說完,兩人相視大笑,悠遊於古典音樂的世界,其實是相當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