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有一群藝術專業者,透過募款與義賣的方式支應經費,透過「藝術」陪伴偏鄉、部落孩子,他們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課程,以四年起跳的時間深耕於這些需要且期待被陪伴的孩子們,這是《待用課程》計畫—讓有能力的人購買課程,並將上課的權利留給偏鄉部落的的孩子,以藝術陪伴與藝術賦能為目標,教孩子們一技之長,更替這些偏鄉天使們,裝上翱翔的翅膀。
《待用課程》的概念源自於一百多年前義大利的「待用咖啡」, 當某個人遇到好事後,他就會在咖啡店付兩杯咖啡的錢,但只拿走一杯咖啡,之後如果有人需要即可免費獲得一杯咖啡,讓好運綿綿長長的延伸;《待用課程》服務的對象,多為偏遠學校、部落、育幼院、弱勢團體,這些孩子由於缺乏資源、失親、隔代教養,很可能缺乏自信與歸屬感等,反而容易限縮自己未來的可能性,而《待用課程》計畫,就是期待透過藝術陪伴的方式,讓他們看到一條屬於自己的不同道路。
「偏鄉的孩子不缺物資,缺的是陪伴的人與不同視野。」桃園介壽國中教師詹敬農說:「來偏鄉教書前,我一直以為人只要努力,什麼都做得到,但我遇到的卻是一群相信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孩子。」這些學生不是因為課業差、不聰明而變成現在的樣子,而是因缺乏學習環境和正面的榜樣而放棄學習:「他們會覺得自己將來就是要打零工、種水蜜桃,不是這些工作不好,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然而,大部份孩子都才華洋溢,教部落的孩子如何釣魚的一技之長課程,並用愛滋養,我們相信每個小種子都能開展出不一樣的美麗姿態。
2015年起,《待用課程》計畫正式開始營運。初期鎖定偏鄉,成功地在包括高雄那瑪夏(156小時)、桃園復興鄉(240小時),花蓮豐濱與新城鄉(218小時)等地執行了近620小時的專案;截至2020年,《待用課程》已執行1,681 小時課程,已規劃 1,972 小時課程,從教導繪畫、舞蹈、花藝等技藝課程,到各類藝術陪伴的藝術療癒課程,包含部落及偏鄉學生、口咬筆畫家、身心障礙學子與育幼院學童、青少劍道學習扶助團體等,都是《待用課程》計畫所陪伴的對象。
「我們期待在《待用課程》計畫的協助下,讓每個孩子看見自己的競爭力,發掘潛藏的無比天份。」《待用課程》計畫創辦人林才越說,這些面對特殊身心狀態的孩子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慢慢地發現屬於自身的特質,找到了屬於自己獨特特的定位,這是計劃參與者最大的成就感,「讓每個人在社會中,不再是『Diamond in the rough』,而是最閃耀奪目的鑽石。」《待用課程》計畫想跨越各種藩籬,連結著偏鄉、資源缺乏的學童,與關心社會,欲進一己之力回饋的企業、個人,期待我們朝向「人人都能擁有學習的權力,都能有機會實踐自己的天賦」的美好境界走去。
今年,因為Covid-19疫情,許多公益單位告急,《待用課程》計畫也因疫情面對相當大的資金缺口,於是團隊首次上架「嘖嘖募資平台」,盼望能補足今年缺口,與繼續堅持明年度邁向第七年的計畫。
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執行長陳欣婷表示,今年疫情募款困難,但所有的部落計畫都仍照常進行,「我們在春天時推出『好物義賣活動』,想要以花蓮的好蜂蜜與阿里山的檜木精油彌補缺口,但效益仍然有限。」這次與嘖嘖的合作,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讓陪伴孩子們的藝術與技能陪伴能繼續邁向第七年的漫漫路途。
陳欣婷分析,這次在嘖嘖的募資計畫,將以年度規劃方式,募資金額仍主要運用於提供偏鄉孩童藝術陪伴和藝術賦能課程,專案對象含括台中梧棲海邊學校、台北一批學習障礙孩子、新北瑞濱海邊學校、花蓮豐濱與新城部落、高雄那瑪夏部落等孩子,「我們深信藝術能達到療育陪伴,以開發潛能為目標的藝術賦能課程,能使孩子自信地發現自己的才華, 擁抱夢想。」
《待用課程》計畫與嘖嘖的合作,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