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畫廊負責人劉忠河不只是藝廊老闆,他更是積極推廣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策展人,他是 Young Art Taipei、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等以年輕藝術家為主的展覽的共同創辦人,此外他也是知名的草間彌生大藏家。劉忠河與我們分享了他對藝術與對朝代畫廊的經營想法,更重要的是他以多年經驗分享了為何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三年內的發展會決定未來是否走上藝術家一途。
走進位於樂利路上創立於 1984 年的朝代畫廊,相信你一 定會為空間內所展示的草間彌生、村上隆、岳敏君與奈良美智等國際名家的作品而感到驚豔。而緊鄰朝代畫廊的隔壁空間,你可以說這裡是朝代 2.0,這裡則是專門定期展出台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朝代畫廊負責人劉忠河說,這裡會專門為台灣年輕藝術家一年舉辦六到七檔主題性展覽,目的是為了新一輩的藝術家能有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朝代畫廊主要有兩個經營方向,一個是國際名家作品的收藏與買賣,另一個空間是做展覽,以台灣年輕藝術家為主,我很欣賞他們新穎的創意與天馬行空的想法,他們可能會是未來的黑馬。而且剛從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三年內是決定能否成為藝術家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無法以藝術創作維生的話,畢業三年後往往都會因為家人與社會壓力而轉業,放棄當藝術家一途,才華就因此被埋沒了。 藝廊在此就扮演相當重要的橋樑,給予年輕藝術家發揮的舞台。朝代畫廊希望以自己小小的力量來協助年輕一輩的藝術家。目前到紐約發展、相當有名氣的許唐瑋,我們在他還在研究所時就幫他辦了展覽。」
說到劉忠河,相信藝術圈的人對他一定都相當熟悉,他是甫落幕的「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執行董事,此外他更是藝術界知名的草間彌生大藏家,在 2015 年朝代畫廊創立 30 週年之際舉辦草間彌生個展。當然,與藝術家相處是一門獨特的學問,劉忠河既是藝廊老闆與策展人同時也是藏家, 我們問朝代畫廊在與藝術家相處上是否有其獨到之處?「一 般會與藝術家維持三到五年的合作空間。每個藝術家都會有自己的發展方向,隨著年紀增長畫風也會有所改變,也會有自己的人生轉折,朝代會以自己的經營風格為考量,兩者都合拍的話,我們就會跟畫家繼續合作下去。」
劉忠河接著分享與夫妻檔藝術家林餘慶與魏杏諭的長期合作經驗。「我們從 2008 年合作至今,他們的作品筆觸細緻,又受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但林餘慶與魏杏諭畫的比較慢, 如果還要分神來顧作品銷售的事,那更會影響創作品質,所以我就決定與他們簽訂長期合作。」然而說到要如何判斷要與某位藝術家合作?他說:「我會考量該藝術家的藝術品有多少的含金量。不只要好賣,也要考量藝術性,藝術性高又好賣的,就是高含金量,但藝術性高卻不是很好賣時,我們 也會接納這樣的藝術家。不過如果是很好賣但藝術性很低的藝術家,我們是不會接受的。因為很重要的是,藝廊要保持自己的品味與風格。含金量高低與否,業界裡的人都看得出來,重點是如此的藝術家難尋啊。」
劉忠河不只會在自己的藝廊裡展出台灣年輕藝術家, 身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常務理事,他更是透過舉辦大型展覽提昇台灣年輕藝術家的能見度,好比以年輕新勢力為主的 Young Art Taipei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他便是主辦人之 一。「2006 年時,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華山舉辦台北藝博會,我們以『台灣新芽』為名特別開闢台灣年輕藝術家聯展專區,那時反應特別好,包括許唐瑋、何孟娟、陳怡潔等剛畢業的藝術家也都獲得許多好評,很多資深藏家都來捧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場買他們的作品。到 2009 年辦 Young Art Taipei 時,台灣年輕藝術家的能見度已經到達了一個新高度,很多藝廊與藏家都開始關注年輕的藝術家。」
說到 Young Art Taipei,它另一大特點是台灣第一個飯店型藝術展,許多藝廊會礙於年輕藝術家知名度不足而不願 意替年輕藝術家辦展,而飯店的場地費用相對親民,也因此更適合年輕藝術家展出自己的作品。「2008 年我跟畫廊協會帶著年輕藝術家進軍大阪藝博會,大阪藝博會也是辦在飯店裡的藝術展覽,我跟日方主辦單位交流後,體驗到以飯店為場地在辦展成本上會相當實惠,如此更適合展出作品單價還沒那麼高的年輕藝術家。而且日本人也很接受台灣的年輕藝術家,這讓我對辦以年輕藝術家為主的 Young Art Taipei 更有信心。」
而甫落幕的「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可說是 Young Art Taipei 的延續,差別在於前者除了「Discovery」、「新媒體」區仍舊保留外,更開闢了不限藝術家年齡的「藝 術無限」區,讓國外藝廊能帶來國際級名家作品參展。Young Art Taipei 則有藝術家必須 45 歲以下的參展年齡限制。最後, 劉忠河與我們聊到目前藝廊經營已經進入「亞洲平台」大交流大競爭時代。「先不論歐美,台灣的藏家可以從台灣或亞洲的藝廊買到南韓、日本、香港、新加坡乃至中國等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台灣的藝廊與藝術家勢必得經營出自身獨特風格,才能立於亞洲擁有競爭性,吸引到亞洲各國藏家的目光, 這是一個充滿競爭又充滿機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