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倫敦南肯辛頓地區的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這間地鐵到站就到的超浪漫維多利亞式建築,形似中世紀大教堂,鄰近之前跟大家聊過的V&A與科學博物館,堪稱不限年齡皆處處驚嘆的博物館。它自1881年由大英博物館獨立,分佈在五層樓裡的30多個常設展廳,藏品包含了五大洋七大洲的動植物,可說是是歐洲最大的自然歷史館。館藏有700多萬件生物與標本,從植物學、礦物學、動物學、古生物學與昆蟲標本等五大類,無論存世或絕種的,通通撲飛千百萬年來到你的面前。
1979-2017之間,若你沒「錯過」這將近40年的時光中,進到館裡,必定會被映入眼簾的「物體」攝取魂魄。名為Dippy(梁龍Diplodocus的暱稱)的「鎮館之寶」(有人也稱它為「館主」),40年來陪伴許多民眾長大,你可以說它是館裡最耀眼之星,也是最爭議的珍寶,因為Dippy是1比1「高仿真」的樹酯複製品,無論多「高」或如何「仿真」,畢竟無法真正「自然」地成為「歷史」,尤其館內擁有近八千萬件大自然的真實生物,相較於放置在大廳千萬名觀眾入口的迎賓區的Dippy,當然受到議論。

於是在2017年,博物館只能忍痛在各種告別活動中與Dippy再見,換上「小藍」— 25公尺長、仍是「巨大」且「正宗嫡出」的藍鯨上場,這隻1891年擱淺在愛爾蘭海岸,被人類獵殺到幾近滅絕的邊緣的「小藍」,正式取代Dippy成為新館主,可以說是相當有趣的「世代交替」。

保育生物部門主管柯尼什(Lorraine Cornish)認為,在維多利亞時代老建築天花板上,懸掛著如此龐大、複雜且具有歷史意義的標本,的確非常具有挑戰性,「但當民眾踏入館中,看見如此巨大的藍鯨向您俯衝時,民眾不能不被這龐大而美麗的生物和威嚴所震攝住。」他希望這樣的景緻能激勵民眾探索更多地球上的生命故事,並鼓勵他們不斷地獲取更多保護自然世界的意識。
而「徘徊」在自然歷史館,讓你彷彿漂浮在異世界,隨處都能驚嘆著造物者的不可思議。像是「達爾文手稿」與當時所採集的標本、「侏儸紀時代的鱷魚化石」、「700年歷史的巴巴里獅子頭骨」、進化史意義重大的「始祖鳥化石」,或是「貓咪木乃伊」、「長毛象標本」,以及那些總是拉長著脖子塞滿排隊區的人們一再朝拜著那一億多年前的時光—曾是侏儸紀時代的霸主的「恐龍化石」區,即便只沉浸在侏羅紀世界,挨肩並足地徘徊在還沒有人類的時代,也相當讓人有感。

世界太大而瑰寶又太多,在博物館中迷路或錯過也算能理解,但此館最易「交錯而過」的,則是博物館另一個入口—Earth gallery entrance of the NHM ,裡面有隻全世界骨頭最完整的「劍龍」在那等著迎接你,在其之後當你搭手扶梯進入象徵最原始樣貌的地球,也讓人有種臣服於大自然的儀式感;下一站,還有如電影情節般的罕見隕石—源自太陽系早期形成的古老小行星「溫奇科姆隕石」(命名來自於發現這顆隕石的英格蘭小鎮名字)在那等著你,以及最無法錯過的一顆 9381克拉(重達2公斤)、有如太陽光般耀眼的藍色托帕石「The Ostro Stone」,這顆全英國博物館中最大顆的寶石是由英國探險家 Max Ostro 在巴西Minas Gerais發現,也在這個館中等著你。
此館除了典藏了不斐價值的藏品外,也有許多讓人心之嚮往的各式體驗活動:像是夜遊博物館、與恐龍共度一晚良宵、或在美國太空總署拍攝的探月照片之實際地貌製成的「月亮特展廳」裡體驗夜間瑜珈—想像一下,印度老師就在「太空藍的月球下」帶領著大家直視著美麗又千瘡百孔的月球,一吸一吐間彷彿有種今夕是何夕的抽離感,這些都是相當有趣的體驗;還有每年聖誕的12月份,此館門口便化身為童話城堡般的溜冰場,絕對吸晴的景緻讓經過的人充滿羨慕的眼光,也是倫敦人必定到此「朝聖」的月份。
說了這麼多,以上所提到的事與物,至少一生都要「撲飛」一次,而且都得先提前在網路預約,才不會錯過,疫情之後,說不定也也會想前往,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