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觀光客與倫敦人,都必去巡禮如一部人類文明史的大英博物館,而且,無論你在倫敦住多久,大英博物館仍然有許多讓人不斷徘迴與錯過的區域,除了典藏與不斐價值,也總能策畫引領時代風潮或話題的展覽,並舉辦各種讓人趨之若騖並賦權公眾的活動。尤其是身為亞洲華人的我們,絕對不會錯過33號展廳—「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 收藏了整個故宮該有的類別,從遠古石器、玉器、魏晉石佛經卷、雜項、書畫、商周青銅器等;然而,我們卻常常「錯過」在樓上的「95號展廳」,這是截然不同氣質與氣味的「中國皇室瓷器區」,以及其傳奇性藏家大衛德爵士的故事,今天,我們就重新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看這個屬於「藏家」與「中華文化」對話的有趣展廳。
博物館是歷史紀錄的載體,數百千年來無盡的時代悲歌與繁華輪番上演,我們無法真正穿越時空目睹古人的生活;但博物館像是一個平台,或像是縱橫在不同維度的世界,讓當代人類試著推敲、或研究過去的樣子,也透過不斷地碰撞與省思,留下未來的人看我們的樣子。

於是在倫敦的策展人工作,常讓我「徘迴」在博物館裡與時代的證據凝視與對話,深覺得這些「一器一物、一書一畫」也都在時間的洪流中觀察著人們,看著我們如何演化,也許,也無奈著歷史一再重演、人性一再地、沒有創意地被不斷考驗著。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也是最重要之一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橫跨東西文明的時光之旅,訴說著百萬年的時光證據。只要你願意,許多書籍或網路皆有著大英博物館近300年來像是史隆爵士(Sir Hans Sloane)、國王喬治二世(King George II)等演化史的資訊;而且,只要你願意,也可查到許多像是明星展品《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女史箴圖》等必看珍寶,但95號展廳,卻有不一樣的意義,如果有機會到訪大英博物館,我覺得最好親臨一趟,才有意思。
大衛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出生於英屬印度的猶太富商家庭。承襲父親爵位的他,生命召喚著他奇異地追尋中國古物,甚至為了辨識文物落款題字或書畫上文字的意義,還精研中文,所以不但有良好的中文能力,還經常「親自」飛到中國、香港等地尋覓精彩的藝品,尤其在清末民初那個不安與動盪的政權轉移時代,在末代皇帝溥儀都離開了紫禁城的當下,他卻仍甘於冒著險前往。江湖傳說他所收藏的一批數十件珍寶,是當時北京鹽業銀行所收的慈禧太后還是溥儀的抵押品,又據說,爵士向當時中國有名的收藏家仇焱之先生收購了《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明代萬曆《神宗實錄》上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2014年香港蘇富比亞洲主席仇國仕(為仇焱之先生的孫子)所負責拍出、成交價近11台幣、藏家為上海劉先生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也是以「喝一口仙氣茶」上了許多媒體版面的那只雞缸杯—在95號展廳裡,確實看得到一只《雞缸杯》,據說存世的成化雞缸杯僅十幾件,它的珍貴性,可見一斑。
大衛德爵士在當時絕對可說是中國瓷器的最大收藏家,但他的收藏並非為了炒作與獲利,還用藏品們做了許多學術研究與討論,並與英國學界與大英博物館等舉辦各種深度的中國瓷器論壇與展覽。 即便在二次大戰期間在上海被日軍擄獲,在監牢中罹患疾病而癱瘓,也沒阻斷他的使命。他仍持續坐著輪椅繼續尋找,直到去世為止。
1950年代,大衛德爵士將其藏品全捐贈給倫敦大學,並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建立「大衛德中國藝術基金會」,1952年,正式開放成為「公有財」,但因經營不易,2009年基金會將藏品轉移到大英博物館,並交給專業的博物館收藏並管理。 於是,倫敦大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中國藝術與考古系」,至今還是非常知名的中國藝術研究單位,不但與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有許多往來,更深刻地影響至今的漢學研究。
大英博物館的瓷器專家康蕊君女士 (Regina Krahl) 在《大衛德爵士收藏的中國陶瓷》中也稱大衛德爵士「承襲了中國文人鑑賞家的傳統,他不僅僅是欣賞藏品本身,也努力考證它們的歷史和地域背景,以及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相關的鑑賞和研究。」可說是推崇備至。而95號展廳的展品也的確是彌足珍貴,甚至2014年轟動一時的「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亞洲巡迴來到台北故宮時,95號展廳的珍寶甚至一件也沒離開大英博物館。
身為策展人,我常徘徊在95號展廳,失心瘋一點,一周五次都不算什麼。這其實是徘徊在中國千年的皇家工藝史之中,而95號展廳給我一種感覺,這些藏品是集中在一起「熠熠放光」,彷彿萬籟俱寂, 時間停止的悸動,這些皇家瓷器像是那滿天數不盡的星星對著你微笑,尤其是耀眼的汝、鈞、官、定、耀州、龍泉官窯等,讓人任憑時間慢慢消逝,也不會消散,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展廳的第一印象。

在95號展廳門口迎接賓客的,是一對又稱「大衛德花瓶」的青花瓷,這頂部銘文可以追溯到1351年(約於元末明初)的珍品,是1930年左右爵士從不同藏家手上收得,想像一下,經過近700年的顛沛流離才讓這對嬌貴易碎的花瓶再次重逢,讓你我有機會穿越幾個朝代見上一面,絕對相當珍貴; 然而,展廳中的「一輪明月」,那最容易被錯過的一景,卻讓人在找到它後,有很深刻的有趣聯想,那,是獨立在最角落的宋朝千年《汝窯》。95號展廳有好幾件汝窯,但此件特殊之處,在於被乾隆皇帝「紋身」過。知名的「印章小王子」乾隆爺短暫擁有它時還詩興大發,刻上(沒錯,就是刻上)御製詩:
「均窯都出脩內司,至今盤多椀艱致。內府藏盤數近百,椀則晨星見一二。何物不可窮其理,椀大難藏盤小易。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乾隆丙午(1786年)御題。」
這「一輪明月」讓人無法形容地優雅坐落在窗邊角落,每次面對正對著倫敦街景的它,總讓我一再徘徊著,想像一下,當時快80歲的乾隆皇帝如癡如醉地傾盡權力收藏與守護,我會想問:「紋身是為著後代子孫看見他曾經擁有的證據嗎?
但尷尬的是,這個「御刻」竟成為乾隆爺錯判的證據,並永世流傳且留在大英博物館中。原來乾隆爺錯把汝窯當鈞窯,這種會讓人不惜殺人也要毀滅證據,讓自己的英明神武不要遭到破壞的「大差錯」,就這樣流傳下來而且「鐵證如山」,這樣的陰錯陽差也是趣味十足的遊歷吧!
這些小故事讓我總是徘迴此境,直到警衛提醒閉館時間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但我最終跟警衛們也都成為朋友,一起徘迴(或強迫聽我導覽)這中國千年歷史小故事,也是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