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你一定很熟悉的那個大家都愛模仿動作的經典作品《吶喊》(The Scream),這幅19世紀末挪威國寶藝術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創作的作品,描繪一位臉色驚恐、雙手捧著臉並尖叫的扭曲表情。《吶喊》不但為表現主義(Symbolism)的先驅,也是現代人象徵著焦慮不安的一種符號,更是跨越國界的傳世之作,與梵谷的「向日葵」或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等作品一樣,具有時代的意義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大英博物館如何呈現這位創造這個大家熟悉的「吶喊」創作者的特展。
也許你聽過孟克《吶喊》的各種傳奇故事,甚至於1994與2004年,它曾分別兩次在挪威博物館與孟克博物館中失竊,而且,更神奇的是,它竟然在數月後被找回來,這應該也可以算在《吶喊》的傳奇之一;而我們所熟悉的《吶喊》共有四個傳世版本,其中粉彩畫在2012蘇富比拍賣中,以英鎊7400萬元(當時台幣約38億元)天價成交,為紐約富商Leon Black收藏,創下當時拍賣畫作紀錄與拍賣場迴盪不已的尖叫聲。挪威孟克博物館(Munch Museum)館長亨瑞克森(Stein Olav Henrichsen)對於《吶喊》,有這樣的觀點—冷戰時期,美國Time時代雜誌曾將《吶喊》放於封面,表示他們對時局及原子彈的意見;英國人也用這幅作品表達他們對脫歐的感覺,這件創作可以說是充分地被運用在表現「生活觀感」之中。
我前後在不同城市看過各個藝術場域所舉辦、觀點不一的孟克展,也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其收藏相遇,甚至為了孟克飛到挪威奧斯陸去拜訪孟克博物館,對孟克的作品其實並不算陌生。這次要跟大家聊聊的的大英博物館「愛德華‧孟克:愛與焦慮特展(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其實也與其一向在所策展覽中提供多重視角的策展觀點一致,試圖透過展覽讓我們重新思考,或對世界產生不一樣的新認知。
這一次展覽,就如策展人Giulia Bartrum的觀點,希望推翻你眼中的《吶喊》,並不是一般人們以為就是描述孟克本人在「吶喊」,這幅畫所創作的情境,其實是孟克在奧斯陸壯觀日落的記憶,當他看到天空和雲彩呈現齣戲劇性的紅色調,讓他感到非常焦慮,真正的「吶喊或尖叫」其實是周遭扭曲變異的自然,創作的核心,其實反映了孟克當下的情緒。 這樣的說法,證據在展出的黑白版畫上,孟克以德語描述:「我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巨大尖叫令人敬畏,觸摸著的耳朵,這個幽靈般的身影也阻擋不了大自然的尖叫。」
大英博物館在2019年4月到7月,舉辦了近半世紀來最盛大的愛德華‧孟克展覽,以《愛與焦慮(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為主題,展出了83件作品。大部分的作品來自於挪威的孟克博物館、英國博物館或歐洲收藏家提供。
1863年出生的孟克從小體弱多病,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讓許多家人都進了療養院,各種黑暗的遭遇從天而降,母親、姐姐、弟弟等親人陸續過世或自殺;加上父親的嚴苛與負面觀念,傳遞一切遭遇都是上帝的罪與罰,更灌輸他各種地獄的形象,於是藝術成為孟克轉移創傷與不安的最大救贖。
他的作品中,經常圍繞身邊親友的暗黑題材,而這一場展覽的現場,則是呈現筆者從未見識到的沉重氣氛,透過一幅幅作品進入孟克焦慮的內心世界,而參觀者的噤聲無語,也使得孟克作品驚悚的音量更加巨大,讓許多人佇立在原地無法動彈,或許,他們的內心也彷彿陪伴著孟克吶喊著。
既然名為《愛與焦慮》,展覽亦圍繞著孟克對愛與焦慮的各種矛盾心態,從《Inheritance ,1916》、《Consolation ,1894》、《Dead Mother, 1889》、《Dead Mother and Child, 1901》、《Two Women on the shore, 1898》、《Separation, 1896》、《Vampire, 1895》到《Madonna, 1894》,你會發現孟克雖然渴望愛,卻依舊被黑暗充滿、被愛折磨、也深深折磨著身旁的人。
孟克在晚年曾說:「病魔、瘋狂與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地伴隨著我的一生」。如此的他,終其一生都無法相信幸福會跟自己敲門,然而這樣「無間道」的循環裡,是否也成就他產出經典的作品,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
《愛與焦慮》中最極致的表現型態,是當年在爭吵後被孟克切割兩半、畫中男女主角分別是孟克與其情人拉森(Tulla Larsen)的作品,這是在孟克裁切它們後,多年來首次「大合體」展出;你可以從畫作臉上表情能清楚發現,兩人的怨念其實相當地深,殺氣很重的未婚妻拉森的確「不可愛」,不過,在這幅合體怨偶作品旁,策展人「貼心(?!)」地提供了拉森的真正模樣,實際上她長得超可愛的呢!這似乎也提醒我們千萬別得罪畫家,因爲,畫作總是會活的比人還長久。
大英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的博物館,也是一部人類文明演化史,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亞洲、美洲、歐洲、中東、非洲等,擁有800多萬件藏品,大部分的展件在你我一生短暫的時光中都無法有機會露臉展出,但它卻仍積極地規劃與我們時代更接近的特展。像是這次展覽孟克的作品中,沒有太多美麗的技巧,也無太多討喜浪漫的星空或美女,卻真實地反映著生命的困頓與挫折,且毫不掩飾地藉由畫筆刻劃出來。創作者的作品其實不斷影響著後代,或對當代你我別具意義的精神洗禮,也許當我們面對生活的挫折時,在孟克的作品面前,讓我們有更多的勇氣,也或許在苦難中藏有珍貴的機遇,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