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玉石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價值甚高的材料,且以美麗與其神秘的特質而備受推崇,而大英博物館從2002年建立玉器展廳,可以說是中國玉石文化與英倫博物館思維的最直接交流,而這樣的「時間旅者」,也創造了屬於東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有趣想像。
與樓上的95號展廳的中國瓷器區相同,大英博物館的玉器展廳皆來自何鴻卿爵士的收藏。2016年何鴻卿爵士再次資助約8,000萬台幣整修,由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於2017年主持下開館,這個展館是以「時間的順序」來呈現一部中國七千年來對玉器的迷戀與神秘崇拜。

大英博物館設有近百個展廳,涵蓋一部人類各文明史,而跟中國文化相關的藏品,多在33號展廳陳設,與古埃及等展廳相互輝映,靜靜地在那等著當代人類前來探究與了解曾經的輝煌。而在33B展廳的玉器區中,就如時間的旅者般從漫長的新石器時代,一路行到現代,透過玉器帶領你見識到這項工藝文化如何在歲月的長河中,寄託了中國文人的情感與美德,以及永恆而神祕的力量。
的確,關於玉器如何辨識年代的技巧與專業,無論在收藏界或研究單位裡皆判斷不易。因為玉是一種礦石,但卻很難以現代科技如碳含量測量或熱光等來進行檢測,但大英博物館在科學研究部門裡這幾年中有了相當大的躍進,他們將玉器放在高倍放大鏡下,分析整合出一套觀察玉器或雕痕上的工具使用年代表,這樣的對照成為鑑定玉器年代的關鍵方法,也是大英館玉石區重要的特色之一。
中國人愛「玉」,從遠古新石器時代工具的玉刀片就開始演變,創造出裝飾、祭祀品與武器等功能。最早的玉文化位於中國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元前4700年至2900年),此文化以「玉豬龍」最為聞名,這是擁有豬的頭部與龍的身體的圓胖可愛造型的創作,玉豬龍也似動物胚胎的外型或許是紅山文化中強調生命力量的意象。
而位於東南部的良渚文化(西元前3300至2200年)則相信擁有「靈氣」的玉器裝飾品,除了可避邪或消災解厄,甚至能與上天神明交流溝通的載體或橋樑,從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到玉璜等都是如此。最經典的,像是玉璧與玉琮等其實是陪伴死者的陪葬品—玉璧則是放在死者胸前,玉琮是放在墓中死者的身體周圍,不但作為禮拜神靈的器物,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徵。的確,「葬玉文化」直到漢代仍極為重要,主因在於玉是不可腐蝕又堅毅的材料,以考古學的觀點在出土墓葬中,有許多葬玉或用玉器包覆身體的做法,或許是為求不朽或享受來世等,與3,000多年前埃及的木乃伊的「不朽與來世的」概念似有相似,所以,我們也能理解為何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與良渚文化玉璧與玉琮是最多後仿的古玉,筆者其實也在台灣民間看過超過上百件類似的作品,在此間也經常嘖嘖稱奇道中國人「愛玉」與「追玉」的毅力與恆心。
「玉」在華人文化中具有其獨特的語言,同時也是共同文化的聯結與象徵。詩經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說法,所呈現的就是玉的「東方溫潤」美好情懷,而人,也應當和玉一樣擁有德行成為君子;或是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將「玉」解釋為「玉,石之美,有五德……」,成為彰顯美德與社會秩序的禮器;而後在隋、唐、五代到宋、元,玉器融合外來的文化交織出異國樂章,清代時乾隆打到準噶爾打通了和田玉的通路,在新的玉料傳入後,開始善用玉料色澤接近大自然山水、雲的變化,其實也是有趣的想像。
當然,無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等皆相信萬物皆有靈,而這些神秘的生命力量由神靈傳遞,長創造出對圖騰的崇拜。「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是一個民族或者某一地域的人共有的精神崇拜,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就如同埃及的荷魯斯(Horus)是法老王的守護神,也是鷹頭人身的神靈,而對台灣原住民不少民族會認定百步蛇(Tasalad)與其傳故事相關的的象徵;印度法定的國獸—孟加拉虎也是神靈的意涵。
《詩經》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稱上天將神秘的生命力,經由神靈動物的傳遞才降生了人類,也發展出中國特有的「龍鳳文化」,所以在中國玉器中能看到各種動物圖騰如龍、鳳、鹿、鳥、羊、鴛鴦、魚、熊、青蛙、大象都是神靈的延伸,而且關於神獸的傳統也跟著延續至今。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玉器專家兼策展人Carol Michaelson卡羅・麥克爾森個人最愛東周玉器,他認為東周的琢玉工藝至今仍讓人驚嘆:「玉璧上的每個突起物都是點滴磨,才能有這樣立體3D效果,所以即便是現在高科技的時代,能創作出如此技巧,也是很驚人。」 在大英博物館中,不但能欣賞到玉器對中華文化的意義性或功能性,還有數千年來對玉文化尊崇與其演化過程,甚至是當代科技還原的知識力;但更重要的是餵養觀察者自身的眼力,打開自己對玉石認識的眼界,才是徘徊在博物館的重要收穫之一,作為策展人的視角,其實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