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商業,也是文化,近幾年藝術「市場化」與「產業化」的觀點,似乎弱化了同屬於藝術的「文化」與「記憶」 觀點,如何讓藝術的「觀點」、「產業」與「文化」等不同面向分庭抗禮乃至於分進合擊,一直是「藝術圈」與「藝術產業圈」極其在意的議題,而讓創作者浮上檯面直接與觀者進行觀點溝通,也成了另闢蹊徑的法門,在今年重新回歸的《ART SOLO 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藉由「個展」形式,讓藝術博覽會呈現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創造了藝術圈不一樣的期待,也挾著台北藝術博覽會的餘威另闢蹊徑,與觀者建構了不一樣的對話視角。
的確,創作像是本小說,一件藝術品可能只是整本小說當中簡短的一句話、一個章節,但如果連結了章節片段, 觀者會對「故事」的脈絡更為清晰,藝術創作者的思維脈絡,更能透過梳理創作作品與過程重新體現,對觀者與創 作者來說都會有更廣泛的感受與更深刻的思維,藝術的樂趣,也也才能回歸到創作的本質。2014 年首次舉辦的 ART SOLO 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試圖以「讓藝術回歸藝術家」的觀點直接面對觀者,而在 2022 年的現今再度回歸,更直接面對快速變化與資訊爆量的時代,當生活已踏入 Web3.0 之前的現代,從 NFT、Metaverse 與各種新興的社群媒體,甚至是已經持續兩年、後續如何尚在未定之天的 Covid-19 疫情的影響下,ART SOLO 以創作者為核心重新出發,透過 40 家畫廊、65 位參展藝術家,展現屬於藝術產業與前不同的「文化觀點」,其實也有些趣味。
個展 X 策展 創作者與藝廊的交互對話
承襲「以個展形式完整表現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理念,透過 ART SOLO 2022 創造深度的展覽平台,也是將藝展轉化為近幾年流行的「自媒體」脈絡,讓畫廊透過「策展」創作者個展的觀點,以視覺效果及創作論述,提昇屬於藝術的想像,也展現屬於畫廊以「藝術推廣者」觀點展現的視角;此為,相較於現今資訊高度爆炸、流於表面的尷尬情境,ART SOLO 2022 以「個展」觀點,讓觀者得以深度與作品、創作者乃至於畫廊進行更深度、直效的交流,甚至創造出一種合作與對話的平台。
這是一個有趣的視角。傳統上,畫廊推廣創作者,最佳的方式是透過個展精煉將創作者的藝術歷程,這對觀者而言,純煉的資訊更有助於解讀作品,深度體會創作者的創作初衷,相較於傳統藝展資訊爆炸的各種干預,反而是一種沉浸式體驗,在藝術欣賞世界中得以緩步前進;加上近幾年年輕收藏群體興起,這個藝術產業非常關注的重要事件中,你會發現在每一場展覽、每一場藝術博覽會上,這個新興族群從默默發酵,到現在可以展現一定程度的聲量,過去畫廊「養藏家」的思維也隨著這股趨勢開始質變,所以如何讓千禧世代及更年輕的藏家群體,能夠系統性的從創作者的創作脈絡出發,乃至於縱觀畫廊與創作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從而深入理解畫廊經營創作者的「經營 脈絡」,也可以說是 ART SOLO 試圖以這樣的觀點中創造出新的視角,藉由關注創作者、畫廊與收藏家三者的時間軸深度與創作廣度,從而促使畫廊重視創作者的每一次展覽、博覽會與各類交易的脈絡,同時也是為台灣藝術史提供重要史料,這是另一個視點的觀察。
其實你可以說,ART SOLO 2022 其實野心不小,試圖以自身做為 ART TAIPEI 的「前導」,讓關注台灣藝展與藝博會的海外展商當作「試金石」,引入藝術家個展測試台灣收藏家的口味,也給予藏家更多機會認識海外展商與國外藝術家,促進國際藝術交流,這其實也是相當不錯的期待。
ART SOLO 規劃在台北花博爭艷館展出,其庇鄰 2024 年將完成的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試圖結合臺北美術館當代藝術新館、近現代藝術本館、臺北故事館與王大閎建築劇場,連動台北美術館參觀者形成屬於當代藝術的「廊道」,也期待成為台北連結國際藝術的基礎平台,連結藝術展演與藝術教育的創新推廣,雖然野心勃勃,但觀點與視角的深度梳理思維也創造出不同於傳統藝術產業的獨特想像,也相當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