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兩字其實是有趣的事,每個字獨立使用都是動詞,而兩個字合起來,卻又是一個意味 深長的語詞,這樣的意境,作為八方新氣在關渡新工作室—新氣園的開幕意象,似乎也有那麼 一點道理,王俠軍在此地透過不同世代藝術家的「斟酌」記載了屬於文化的意象,從時間流的 概念看待記憶的觀點,其實也是有趣且精彩的連結。
TEXT GERSHWIN CHANG IMAGE NewChi Porcelain
「瓷」與北投的歷史的確是密不可分。北投是台灣白瓷的原鄉,從日據時期在貴子坑開始開挖瓷土進行陶瓷的製作,這是一個聚集了陶瓷的產業場域,對於台灣瓷文化的成型與塑造也有著精緻且具體而微的價值連結,而王俠軍選擇此地作為工作室的所在地, 不僅是因為此地原為琉園水晶博物館,而現名「新氣園」的空間的 確也是充滿故事的空間,它不但見證華人玻璃文化的誕生,如今更 「又見」瓷器美學和工藝的變革,可以說是「斟酌」創造出屬於華人藝術、工藝與文化的不斷碰撞、重塑再交融的場域,在此以「都 會斟酌」做為閱讀新氣園的開場白,其實也相當有意思。
斟酌這個詞,似乎對王俠軍有其獨特的意義。從琉璃轉作瓷藝,八方新氣一路走來造就了台灣白瓷的新境界,一件作品從無到有必須依靠創作者的精細計算與斟酌,良率不到三成的情境中,王俠軍卻不以為挫折而樂此不疲。你可以說,新氣園代表了從玻璃的原點到瓷器的回歸,滿滿文化創意和美學的元素在此展示,但更多與地緣、地氣和地貌相結合所產生出的品味、格局和態度,可以說是台灣美學創新的重要「節點」。
從此觀點出發,新氣園的開幕首展以「又見北投都會斟酌」 作為八方新氣與北投記憶對話的起始,其實也相當具有巧思,透過不同世代對於北投的視角重新檢視這個對台北人來說很有故事的場域,從都會、時代、藝術與生活的不同視角所呈現的記憶脈絡,展示屬於北投的記憶。王俠軍邀請兩位不同世代的「老北投」—攝影藝術家謝春德與多媒體藝術家林永杰呈現他們「北投視角」。
三個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從「端點」、「節點」到「過程」 的不同脈絡,展現屬於來自北投的「時間觀點」。謝春德帶來的是他在 80 年代在北投拍攝的作品,從北投車站的不同北投面貌,展現了屬於北投這個場域「時代」與「時尚」觀點,「每次到北投車站,都特別有一種好感,總覺得那棟建築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謝春德把北投車站當成進入創作場域的端點,笑說自己「翻箱倒櫃」找出壓箱底的底片而整理出來的系列作品,從北投車站到地熱谷這些北投的真實情境,透過他的觀景窗在某一方面凝結了屬於謝春德的「時尚觀點」,也讓北投展現了時代風格。而林永杰則以將其巡遊北投的影像,透過疊圖的方式製作錄像創造出屬於線性的「流動感」,讓人們在北投生活的「串流」帶入時間因子,從中感受流逝時間與記憶堆疊的交互作用,藉由作品傳達了在北投的廿年裡經歷了成長與迷惘的過程。至於王俠軍,則是將時間流「截」出屬於 自身的視角,透過每一個「節點」的印象詮釋本人視線中的觀點, 透過藝術家的詮釋這些節點產生了故事性,而從端點、節點所連出的時間流,透過創作從點到線,再與觀者構成屬於記憶的「面」,其實是很有趣的對話,而每個創作者的「斟酌」也在與觀者對話中,在此境深刻地被彰顯。
斟與酌二字拆開,也成為王俠軍另一側展覽的主題。八方新氣的白瓷茶具一直可以說是相當經典的創作,而「斟」與「酌」兩 字的流動感也於白瓷茶具產生互動,重塑了品飲的時代風雅。他以白瓷茶具的造型、材質與構成,將其轉換成展演空間,藉新的構成,藉由流體進入都會美學的回甘,以時代語意的白瓷映照歷史的進程,跨進地方人文的感官元素,讓彼此的交集有必然的因果,希望從茶席作為載體,今日時尚成為明日經典,提供現代生活美學 感知的新入徑,也是另一種與觀者(甚至是使用者)互動的精彩對話。
新氣園的首展透過「又見北投」與「都會斟酌」的兩個意境,進一步創造從地理所牽出不同的胸懷、視野和勇氣,以與時俱進的態度進行探索,穿梭北投陶瓷歷史的長廊,品出時代和都會的風味,從創作者們及觀者的互動對話出發,重新探索屬於台灣的藝術 人文記憶,「斟酌」中,也有有趣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