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曼谷
佛教大概是曼谷文化的最重要象徵,所以你總可以在各種元素中看到屬於佛教的軌跡,這也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在泰國人心中的生活藝術。
舉例來說,曼谷的昭披耶河旁邊,你幾乎都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佛寺,而泰國人對於佛寺的「美學」,可以說幾乎是屬於偏執狂的要求「精彩」,這應該可以說是泰國人最大精神寄託之所在了吧!
你如果經過昭披耶河,一定會看到這頗具特色的白色建築,它近期才經過整修,重新與大家見面。帶我們過去的朋友,告訴我它叫「黎明寺」,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鄭王廟」。名稱來自於暹羅國王鄭昭(達信大帝,鄭昭為其漢名)原來的「鄭王宮」場地內,因而得名。
它新建於1842年,是泰國少數大乘佛教的舍利塔,也是現在湄南河畔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黎明寺的主塔高達82公尺,是泰國著名的建築,10泰銖硬幣背面也可以見到它。它最有趣的地方,是它除了底下的浮雕外,每一層都是用陶瓷、玻璃與貝殼拼貼而成,說實在話,挺有「馬賽克」的風姿的。而且,近看你還會發現我們熟悉的瓷盤被做成花朵,盛開在佛塔之上,真的挺有趣的!
另外一個有趣的點是,如果仔細觀察,黎明寺有很多華人風味的形象參雜其中,除了剛剛說的很有「家」味的瓷盤外,它的門神也很「華」—那根本長得就像我們在們上貼的秦叔寶與尉遲恭,而且還是Q版的!看到這裡,的確讓人會心一笑。
來的時候,天上還是厚厚的雲朵,要離開時,天色已放晴,藍天白塔其實挺愜意的,晚上搭船又見到它,則又是另一種風情。同樣的白塔,不一樣的天色就有不一樣的感受,的確有趣。
另外一個經典,則是水門寺。對當地泰國人及華人來說,水門寺最主要是來祈福及求佛牌的地方,這邊雖然只是第三級而非不是第一級皇家寺廟,但由於這邊的歷史跟建築可以追溯到大城時期及拉瑪一世國王,因此對許多泰國人來說,這邊的地位並不輸給第一級皇家寺廟,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座寺廟一直到2012年整修完成為止,總共花費了將近500億泰銖的預算。
走到上面,看到那個似乎是玉石所造的穹頂,那個心境似乎一下就靜了下來,其實真的很美。
另外,其實曼谷在地仍有很多佛寺在興建與整修,我們在前往水門寺前,遇到了一座仍在搭建中,仍是「鋼骨」架構的大佛像,朋友說這應該會是「短期內」曼谷最大的佛像。而且,更有趣的是,建造這個佛像的工程師,竟然是台灣人。他們告訴我,台灣人可以說是曼谷很重要的白領外勞,因為對於建築與結構的熟悉,當地建築團隊常會邀請台灣專業技師到曼谷工作,所以,你現在看到興建中的佛寺或比較新穎的建築,很可能真的是出自於台灣人之手,其實,還蠻不可思議的。
生活曼谷
對我來說,如果第一次到一個地方,你當然可以當自己是觀光客一番,走馬看花一下絕不為過,但如果要深入地瞭解這個城市,你必須要從細節去慢慢走訪,最好的方式,就是走一趟這個城市的市場與小吃。
ANANTARA有一個很有趣的服務,它有在地達人可以帶著你去走訪曼谷當地的各式市場,也可以帶著你穿街過巷,一探這個城市的奧妙之處。
我這一趟前往曼谷,嘗試了三個類型的交通工具,包括機動性最強的「嘟嘟車」,城市大眾運輸的公車,以及專屬於觀光客的船。跟著在地達人的穿街過巷,需要這三種交通工具,才可以有深刻的體會。曼谷的水道相當複雜,而船似乎也是他們最容易取得的交通工具,所以,飯店有橫跨兩岸的接駁船,走tour會有觀光快艇,而這也是跟台灣完全不一樣的有趣體驗。
走進市場看到的,一定就是小吃。
在曼谷,有個有趣的現象—炸物特別多。海鮮也炸、肉類也炸,連水果(雖然我不太想承認,那一點水分都沒有,又甜甜膩膩的香蕉是水果)都拿來炸。我其實很想問,你們天氣這麼熱,吃那麼多炸的,不會火氣大嗎?而且,一定要加酸辣調料,似乎不酸不辣,就不是泰國。或許真的用酸辣把汗逼出,就能消暑了吧!
無怪乎,在曼谷沒看過的「月亮蝦餅」會被台灣人認定是泰式美食—因為又是炸的,又是酸甜醬料。
不過,看到隨處都有、可以當水喝的椰子,就一切都懂了—有椰子,怎麼吃都不會火氣大的。
另外,很重要的另一個市集,就是鮮花市場。花對泰國來說是很重要的物產,敬神、送禮都用得到,對他們來說,送花是最尊敬的禮品。所以曼谷有很大的花市,每天都有新鮮的花材,尤其是菊花、玫瑰和茉莉,可以說是敬神用的最好禮品。
不過,另一個被我這個台灣人注意到的,則是水上市集的一個很有趣的商品—魚飼料。
泰國人認為,餵魚會帶給人好運,這可能也是一種「佈施」吧!所以,河邊都有人在賣魚飼料(那個紅紅綠綠的乖乖就是了)。
然後,飼料一拋下去,萬頭鑽動,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應該會感到害怕⋯⋯不過,也是有趣的小體驗就是了。
比起飯店的精緻菜餚,我更喜歡街邊小吃,那是更「生猛有力」的象徵。因為,你會看到,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這的確是最有趣的生活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