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遇見 Penfolds,的確是有趣的體驗。
Penfolds 在1844年由一位英國醫生Christopher Rawson Penfolds創立。千里迢迢到澳洲種植葡萄、釀酒,據說本是為了救人治病,但他恐怕沒想到可以釀出有「澳洲酒王」美譽的「Grange」,而我們這次也是千里迢迢,從台北到東京,只為一睹 Grange 的真面目。
Grange 被稱為澳洲「酒王」其來有自,它本身就是一支為了陳釀而生的酒款,Penfolds 的首席釀酒師 Peter Gago 是這麼形容它的—Grange 是款擁有極強的陳年實力的好酒,「你可以今天喝,明天喝甚至後天喝也行,這是一款半個世紀後再品酩依舊讓人傾心的好酒。」在現場試飲了新推出的 Grange 2014,雖然已陳放許久,但風格仍舊強烈,而且隨著時間的遞移,它的風姿變化更為多彩,感覺好像每經過一分鐘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變化,少喝了一口都會覺得可惜。這話講的似乎有點誇張,但 Grange 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是一款不是第1口就能抓住,要喝到第3口才知道是什麼格局的酒,而是不是真的能3口定江山,其實也沒那麼容易。
Grange 2014以98% Shiraz 與2% Cabernet Sauvignon跨產區混釀而成,並陳年於100%全新美國橡木桶之中。Peter Gago認為它具有相當複雜度,單寧強勁卻表現相當平衡,年輕時品飲即有相當不錯的表現,而長期陳放也有相當潛力。
Penfolds 的葡萄酒,以「單一葡萄園」、「單一產區或亞產區」,以及「多產區或多品種混釀」方式釀造陳放,這些手法並非透過其珍稀性建構高價格取向,而是呈現「當地風土」、「產區特色」與「品牌(尤其是釀酒師)風格個性」的經典作品;而 Penfolds 的「Bin + 數字」的分類可以說是它的最直接呈現,早期的「Bin」代表的是「藏酒室」的意思,最早指的是「從編號幾號藏酒室取出的酒」,而後逐漸成為不同酒款風格的「代號」,而這些代號也因為品種、風土與釀酒師的釀造風格產生不一樣的風格,像是這一次在 Penfolds 大師講堂品飲到的Bin 389、Bin 707,甚或是強調葡萄本身特色風格St Henri Shiraz 2015,都是非常具典型風格的特色佳釀,當然佳釀各有所好,並不代表哪一種「貴於」其他,但多元而豐富的風格,也成為 Penfolds 的特色。
Penfolds 選擇發布 Grange 2014 的地方,也是個「別有洞天」之處。在東京街頭你常常會不經意地發現驚喜,有時在櫛比林次的街道上拐彎,就可能會看見路旁小小的神社,或是在大街旁轉頭就能看到一片樹林或綠茵草地,而這次的發表會則選在著名的日式庭園—八芳園,這裡據說是江戶初期德川家康身邊大臣—大久保彥左衛門的下屋敷,風格呈現「自然和諧相容」的日本庭園,在1950年以「從四面八方觀賞都很美麗的場所」的喻意而命名。
Penfolds 選擇這樣的地方來舉辦亞洲首發晚會也的確有趣,在一個極為日式風格的庭園造景處呈現其精緻多樣風格,與日式庭園的「具體而微」寓意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現場包括中田英壽等名人到場共襄盛舉,Penfolds 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或許,人說「好酒沉甕底」是一種對酒的想像,但對 Penfolds 來說,好酒代表的是「個性」與「風格」,老酒也好,新酒也罷,都是精彩的佳釀。
%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