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喝烈酒,尤其是威士忌,這樣的態勢讓台灣在全世界威士忌消費占比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以單一麥芽威士忌更是如此;而台灣本身自己也不遑多讓,透過自己的創造力,同樣在烈酒的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今天,就讓我們聊聊,台灣品飲者的獨特個性。
台灣受到烈酒世界重視,早已不是新聞,尤其是威士忌品牌,更把台灣當成必爭的寶地。這樣的態勢,除了台灣人喝得驚人,對於「為什麼會這樣?」的好學精神,也相當經典。這也或許是為什麼,經典品牌的全球品牌大使與首席釀酒師特別愛來台灣的原因吧?曾經問過著名蘇格蘭威士忌品牌的首席調酒師,為什麼好酒都會出現在台灣,他給了個意味深長的答案:「你們懂得威士忌的學問。」的確,台灣人不但會喝酒,而且會問(而且愛問),尤其是好酒之人,他們喜歡知道為什麼入口的佳釀會變成這樣的滋味,更喜歡「嘗試」不一樣的創作(如果你能把烈酒的勾兌,當成釀酒師的創作的話),這樣的結果,於是乎量提升了,「質」也跟著展現了它的必要性,而烈酒品牌也樂於拿出佳釀,或以特殊的釀造、陳放方式與不同的想像,為台灣品飲者打造更豐富且與眾不同的特別滋味。
的確,台灣人真的很能喝。近幾年台灣銷售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成績,總在全世界前五名間擺盪,這也代表台灣一個人所平均消耗的威士忌毫升數,可能相較於排名在台灣前面幾個國家的國民數以倍計,這種可以說是「奇蹟」的平均數量,恐怕其他國家用超跑追也追不上(這你絕對可以從每年酒展的人潮洶湧,以及癱倒於地、呼呼大睡的人數中看得出來),但也是因為我們對於杯中佳釀的「豪邁」,讓蘇格蘭威士忌產業不得不重視我們這個在遠東的福爾摩沙,不但各種精品源源不絕地進入台灣,甚至連經典限量好酒都可以在台灣市場看得到(且喝得到),台灣受烈酒產業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轉化中的品飲社會
其實,台灣在烈酒世界中,是個很有「個性」的地區。基本上,全球威士忌市場有9成都是將兩家以上酒廠或麥芽威士忌與穀物威士忌混合而成的「調和威士忌」,但台灣人卻對「單一麥芽威士忌」情有獨鍾,可以說台灣是唯一一個單一麥芽威士忌消費量多於調和威士忌的的市場。的確,台灣早期開放洋酒進口時,調和威士忌仍是市場主流,直到2005年左右,單一麥芽威士忌品牌才逐步抬頭,一步一步成為台灣市場主流,更成為許多消費者心目中「高級威士忌」的代名詞,而自此烈酒業也開始期待擺脫台灣傳統「拼酒」的習慣,試圖以「理性飲酒」創造一個不同的品飲世界,這條路雖然仍在努力邁進中,但台灣的品飲思維也的確逐步改變中。
過去,台灣的烈酒主要「功能」仍在拓展人際關係,所以在業務、社交場合是大宗的品飲場域,但近年烈酒愛好者以逐漸形成社群,尤其是威士忌社群更可以說是「蓬勃發展」中,根據統計,這樣的社群大多數擁有較高的學歷、不錯的收入,他們追求品質、喜歡有格調、充滿個性與趣味的生活,這樣的趨勢其實顯示著,威士忌的愛好者已經逐步年輕化了;你會發現,年輕世代(尤其是現在所稱的Z世代)的消費者雖然大多仍是以普飲款為職武,但消費意願與消費潛力是愈來愈高的,而且,更勇於嘗試,尤其是女性,這可以說是一種「追求自我個性」的思維,讓她們在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的事業後,也擁有了屬於個性的烈酒,尤其是都市白領、專業人士、資深中產更成為威士忌消費的主力大軍。
這是一個有趣的變化。台灣的威士忌市場中的討論聲量的確仍是以男性為主流,但女性的思維其實創造了威士忌市場的完全不一樣的想像。Poview在2021年針對網路社群所做的分析中指出,男性在威士忌討論的觀點偏向著重在酒品本身的飲用經驗與製作細節,像是單桶、雙桶等等針對橡木桶與製程的討論,也有較多對於小樣或者試飲的需求,希望透過購入酒款前試飲的做法,讓品飲者對風味有更實質而全方位的瞭解,此外針對尾韻、氣味等等實質體驗等議題,也相較於女性間更常被提及;至於女性,則是偏向參與威士忌周邊討論而非限定在酒品本身,對於威士忌調酒、風味桶威士忌等等特殊口味與飲用方式則是更加關注,另外從女性熱詞中也能觀察到偏好討論含有果香的威士忌,而情境呈現則是她們在品飲體驗時更期待的想像。
至於話題關注焦點,台灣品飲者除品牌、年份等基本數據資訊外,台灣威士忌討論的相關話題面向更包括酒桶風味、飲用情境、外觀設計等有關於視覺、味覺上的「享受」觀點,而專業威咖的討論焦點中單桶原酒為重要核心,並且飲用場合以聚餐提及聲量最多,這些都顯示台灣有相當強健的烈酒社群,並且針對「專業」觀點也有相當獨特的定見,這其實可以說台灣的威士忌社群已經逐漸成熟,而且可以說是相當具有聲量的獨特存在;除此之外,威士忌的品飲情境也開始逐步改變,過去當成社交媒介的烈酒也開始轉化屬於自身的存在場域,根據統計,超過50%的品飲者青睞的品飲場域為「獨飲」,朋友聚會、酒吧與餐酒館也是排名前三的飲用場景,這一比例說明了品飲者愈來愈傾向機威士忌作為「放鬆」媒介,社交屬性逐步減弱中,即便是聚會場景,威士忌飲用的狀態也更「精緻」化,以小型聚會為核心的品飲體驗,也成為主流,你可以說,現代年輕品飲者品飲威士忌的觀點更「個人化」,他們期待愉快輕鬆的品飲情境,更多人會選擇在休息日晚上(88%)品飲威士忌的思維,更讓威士忌的「觀點」變得更有個性。
的確,對於開發新的威士忌市場來說,僅是溝通蒸餾、用桶與熟成年分等相對容易取得的資訊,其實對於現在台灣的品飲者來說無法勾起太多興趣,反倒是透過有趣的故事或品牌體驗,才能創造新的溝通要點。對品飲者來說,若是能在社群內容平台上形塑出鮮明個性的品牌,才是讓他們願意靠近且嘗試的媒介,而故事的創造,也讓台灣威士忌的討論更形多元。另外,台灣品飲者在近年品飲習慣更趨「個性」後,其實在某些程度上也創造了相當有趣的品飲型態。台灣因為對烈酒的知識愈來愈精研,而喜好的多元性也逐步擴增,「自己來」的風潮也方興未艾,不但社團、品牌選桶成為一股潮流趨勢,甚至在地酒廠也針對「台灣文化」與「風格」呈現屬於自己的佳釀,這種百花齊放的樣態,對台灣品飲者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好事。
屬於台灣的酩品想像
的確,台灣會成為威士忌最重要的市場,不但消費量大同時威士忌品酩社團林立,帶動起品飲威士忌的風氣,再加上台灣地狹人稠,行銷和市場反應都相對迅速,因此不少品牌以台灣市場來「試水溫」,許多新酒在上市時,以台灣為首發地區,成為他們優先的選項。首發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意謂著可以比全世界其他地區的人都更早品嚐到新酒款,你要把它當成是「禮遇」或是一種另類的「人體試驗」,端看你怎麼看品牌的策略(不過台灣人似乎很熱衷這種「搶先」感,連漫威電影早於全球首發都覺得「備受禮遇」)。在威士忌「台灣首發」最經典的例子,應該是於2007年上市的Macallan紫鑽12年。紫鑽Gran Reserva其西班牙文意思為「上等存酒」,通常稱可長期陳放的葡萄酒,用葡萄酒世界的語言來為威士忌命名,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它是以first fill雪莉桶陳釀,這似乎也是讓台灣人開始喜歡雪莉桶的濫觴。
除了「台灣首發」外,另一種跟台灣相關的,就是台灣「特調」,透過創作出符合台灣人喜好的小批次作品,可以說是為台灣人口味量身打造,而再高階一點的「台灣特調」,就進入了「台灣限定」品項。這些特別為台灣裝瓶的酒,對於台灣的品飲者所愛好的風格的確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而後針對喜好所創造的「台灣限定」品項,通常代表了「價值性」與「稀有性」的思維,這應該也可以說是屬於台灣的獨特現象,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有「調和之王」之稱的皇家禮炮,針對台灣消費者特別推出「皇家禮炮23年蘇格蘭調和威士忌」,除在酒體中加入了台灣人熟悉的東方美人茶、鳳梨和煙燻龍眼等熱帶水果香氣元素,從瓶身色調到視覺意象全都為台灣市場量身打造,可說是誠意十足。
台灣品飲者對烈酒的愛好,如果再「精煉」下去,自然不會滿足於讓國際烈酒品牌來「幫我們選酒」,自己的好久自己「選」與「釀」的的想像發展到極致,專屬「包桶」與「自釀」也成為在意風味的品飲者的「下一步計畫」了,而這也讓台灣的烈酒市場更加多元而繽紛。台灣威士忌市場的成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飲者的專業度也是數一數二,精益求精之下,自然帶起威士忌包桶,或說是「專屬桶」的風潮。在台灣,早期投入包桶的大都是威士忌專業社團,集合愛好者的力量一起選桶、包桶,以社團名義裝瓶推出,菸酒專賣店、酒吧也參與其中,利用這樣的「包桶」成為自己的「品牌」,也漸漸開始搶佔威士忌的另類市場。這些橡木桶的來源,除了前面說的獨立裝瓶廠或是前面提到的OB拍賣會所釋出的品項,部分OB其實也接受貴賓的特殊包桶,讓酒廠除了品牌原始風格的適當展現外,也可以讓威士忌玩家以「跨界」的方式參與「品味」的過程,展現融合酒廠精神卻也呈現選品「個性」的有趣作品,甚至有大廠要釋出高階酒桶,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台灣,他們會先將試飲的sample提供予台灣的收藏者測試,甚或是透過VVIP等級的品飲會、餐酒會直接針對高階收藏者進行精準行銷,這也是禮遇台灣威士忌愛好者的優厚對待,相當有趣。
台灣威士忌的篷勃發展,另一方面也顯示在「威士忌產品」上。英國知名酒類雜誌Drinks International每年都會按照蘇格蘭威士忌、愛爾蘭威士忌、美國威士忌和世界威士忌四個類別,統計上年度各品牌在受訪酒吧中的銷量和發展趨勢的排名,為從業者和愛好者提供參考,這幾年在世界威士忌類別中一直獨占風姿的KAVALAN就是最好的例子,2022年它雖然在酒吧業者的排名中下降一名(第四名),但仍是英國酒吧中排名第三的常駐酒款,顯示其有相當獨特的市場魅力,而這也可以說是台灣威士忌受到國際青睞的最好證明。
講到威士忌直覺就是歐美的天下,日本品牌佔一些些,從沒想到台灣會有本土的威士忌,甚至做出品牌、連連獲獎,成為全球烈酒市場上的明星。而現況上可以說是在台灣「分庭抗禮」的兩大威士忌品牌—OMAR與KAVALAN就可以說是台灣代表。跟日本山崎與余市類似,台灣的威士忌也是「本土化」與「蘇格蘭經典」觀點相互抗衡,經典思維以KAVALAN代表,本土化思維則在OMAR中創造出不一樣的台灣新想像。KAVALAN屬於金車集團,於2005年在宜蘭員山興建,整個威士忌廠佔地約40餘公頃,首批新酒蒸餾於2006年3月,第一款威士忌於2008年12月發表。目前KAVALAN已外銷至美洲、歐洲、亞洲、俄羅斯等40多國,為擴大產能,金車在2017年時再度購置5對蒸餾器,現在共有10對蒸餾器在運作,年產量可達900萬公升,單以產量而言,已躋身世界前10大威士忌蒸餾廠之列;OMAR則是由臺灣菸酒公司轄下的南投酒廠所生產,設立於1977年南投酒廠初期以生產葡萄酒、白蘭地、蘭姆酒及其他水果酒類產品為主。一直到2008年才建立麥芽威士忌蒸餾工場。他們在2009年完成了第一批新酒的蒸餾,並在2013年發表首批產品,現在OMAR的外銷版圖已遠至法國、中國、美國、菲律賓、日本、新加坡、俄羅斯、英國等國,也是相當獨特的存在。
無論是KAVALAN或是OMAR,他們釀酒的工藝技術的確都來自於蘇格蘭,但他們卻透過不同的觀點,創造出相當有個性且高品質的「台灣觀點」威士忌。KAVALAN以蘇格蘭經典為核心,大部分參考蘇格蘭的做法,針對台灣與蘇格蘭之間的「溫差」變數微調,從原料的採購、麥芽磨碎的粗細程度、糖化或發酵的溫度、蒸餾的流速等大大小小的環節,打造出KAVALAN第一瓶台灣本土威士忌;而OMAR則利用了南投酒廠本身長於釀造水果酒的優勢,透過台灣在地水果酒浸潤的橡木桶陳裝威士忌新酒,讓威士忌吸取桶中天然的柳丁、梅子、荔枝等水果風味,成功做出有獨特風味桶的OMAR威士忌,這兩者雖然製作方式大相徑庭,但卻因為對威士忌「科學」的深度鑽研與敢於嘗試,加上台灣獨特溫濕度讓Angel Share更強烈的狀況下,讓酒體在更短時間內紮質地凝聚,也創造出相對更精彩且有個性的威士忌風格,更創造了不一樣的威士忌世代與期待。
至於風土,台灣近幾年除了威士忌,很多有趣的「地酒」也創造出相當有趣的精彩對話。像是大家很熟悉的啤酒廠SUNMAI突破啤酒的釀造框架,以細緻蒸餾工藝超越市場想像的首發全新品牌 drip「工藝麥芽蒸餾酒」,由「SUNMAI 暗黑蜂蜜啤酒」經過蒸餾工法蒸餾而成的「工藝麥芽蒸餾酒」領銜登場,20.8% 酒精度,完美凝結屬於深色麥芽與本土龍眼蜜的圓潤風韻,柔順不辣口,香氣深邃、層次分明,挑戰全台製酒史上「最適合純飲的麥芽蒸餾酒」王座,或是恆器製酒以桃園山腳在地地瓜創作的蒸餾地瓜酒「一點紅」,帶有獨特的地瓜風味與清爽的荔枝香氣,或是以蘭姆酒起家的「虎尾釀」與「文藝復興蘭姆酒」更透過在地的甘蔗創造出屬台灣味的有趣風格,也可以說是台灣經典地酒,相當有趣也相當傳奇的代表性作品。
台灣,的確在品飲領域上是個相當有趣的國度,這些思維來自於酒商、達人、媒體與品飲愛好者所共同創建的品飲環境,經過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潛移默化與慢慢構築、內化而生的烈酒文化,其實也在交互影響台灣乃至於世界的威士忌產業發展,以小觀大,其實會有更細緻的觀點形成,也值得品飲者在此深入探詢屬於自己的美好,而風格,也在這樣的環節中,慢慢確立了所謂的「台灣味」的意義。